您当前所在位置:

屈原《涉江》教案4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中国小说欣赏   阅读:68142

概要:第三段是从现实的环境、自然意象进入到社会意象。第二段的第二小节是写行程,写自己的人生态度,第三小节写自己所处的环境,衬托自己的人生志向。大自然尚且如此,社会又是怎样呢?我们可以看出,屈原真正要讲的是社会意象,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一段是由空间到时间,运用时空意识的交叉来表达自己的情怀。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之所以能够千古传诵,就是因为运用了跨越时空的意象。漫漫的历史长河揭示了人生选择的道路,屈原在这里引用了四个人——接舆、桑扈、伍子胥、比干。我们可以看出,这四个人是两组人物。一组是跟统治者合作,入世做官的,但由于过于过分忠诚,过于耿直而没有好的结果。伍子胥由于忠于吴国最终被害,比干忠于殷纣王而被剖心。第二组人物是跟统治者不合作的接舆和桑扈。孔子周游列国曾遇到过接舆,接舆对着孔子的弟子把孔子骂了一通,孔子说他是“楚狂”。其实,接舆是一个隐者,行为举止怪异而与众不,其中之一就是“髡首”,即剃光头,这是中国古代五大刑法之一。《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父亲就曾经被诸葛亮处以髡刑,然而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还是很高的。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跟我们今天在《三国演义》中

屈原《涉江》教案4,标签:中国小说欣赏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第三段是从现实的环境、自然意象进入到社会意象。

第二段的第二小节是写行程,写自己的人生态度,第三小节写自己所处的环境,衬托自己的人生志向。大自然尚且如此,社会又是怎样呢?我们可以看出,屈原真正要讲的是社会意象,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一段是由空间到时间,运用时空意识的交叉来表达自己的情怀。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之所以能够千古传诵,就是因为运用了跨越时空的意象。

漫漫的历史长河揭示了人生选择的道路,屈原在这里引用了四个人——接舆、桑扈、伍子胥、比干。我们可以看出,这四个人是两组人物。一组是跟统治者合作,入世做官的,但由于过于过分忠诚,过于耿直而没有好的结果。伍子胥由于忠于吴国最终被害,比干忠于殷纣王而被剖心。第二组人物是跟统治者不合作的接舆和桑扈。孔子周游列国曾遇到过接舆,接舆对着孔子的弟子把孔子骂了一通,孔子说他是“楚狂”。其实,接舆是一个隐者,行为举止怪异而与众不,其中之一就是“髡首”,即剃光头,这是中国古代五大刑法之一。《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父亲就曾经被诸葛亮处以髡刑,然而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还是很高的。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跟我们今天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形象全然不同。比如陈寿的《三国志》中的诸葛亮长于理财,短于军事,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则是以军事才能着称的。在《三国志》中,陈寿对诸葛亮的文化素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陆游称赞诸葛亮的《出师表》说:“出师一表真名世。”但陈寿认为《出师表》不能代表诸葛亮的文学水平,因为它的阅读对象刘禅太笨了。诸葛亮在六百二十一个字的《出师表》中,十三次提及“先帝”,六次讲到“陛下”,九次提到自己。当然,诸葛亮当时有他自己的苦衷,也可以看到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诸葛亮的视野和作为诗人的屈原的视野是不同的。屈原在《涉江》中,八次提到“余”,八次提到“吾”,表达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孤独意识和自我的精神保持。他不想作任何形式的让步,不想以任何形式委屈自己,表现了他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个性品格特点。诸葛亮为了自己事业和政治理想的实现甘愿受各种委屈,借刘备对他的信任对不懂事的刘禅进行开导。我读《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对刘备临死之前的言行有我自己的体会。刘备托孤实际上是对诸葛亮的不放心,所以他把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由君臣关系变成父子关系,试图通过封建伦理制约诸葛亮,当然诸葛亮根本就没有对刘氏政权不忠的想法,但刘备作为一个政治家对诸葛亮的不放心不难看出。屈原和诸葛亮在个性方面恰恰相反,一个是无限的放开,一个是无限的收缩。虽然《涉江》和《出师表》都屡次讲道自己,但其目的和主旨是完全不相同的。

接舆用髡首(剃光头),桑扈用臝行(不穿衣服到处奔走)表示跟统治者不合作。屈原的意思是说,我不愿象接舆用和桑扈那样放荡不羁,自己埋没自己,我还要保持自己伟岸的形象,所以他得出的结论是:“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这两句话是文革中许多人支撑自己活下来的重要的精神支柱。这里的“用”和“以”互文,都是“任用”的意思。文革中很多人受到残酷的打击和非人的折磨后想到自杀,是什么支撑他们活下来?有人就说,就是想起了屈原《涉江》中的“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这种带有伟人孤独感的描述反映了屈原是如何自己平衡自己,他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层次来平衡自己。

(四)第四段的“乱”是诗歌的结论: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在楚辞中,“乱”有两层意思。从内容上来说它是一篇内容的总结,从音乐得角度来说它是一篇的高潮。古人认为,八音繁汇,各种音乐、乐器开始演奏并达到非常高的境界,达到高潮。作为音乐名词,有人认为“乱”相当于我们今天音乐的过门,即每一段唱过以后都要唱这个过门的“乱”。

“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鸾鸟凤皇”比喻最优秀的人才,意思是说,最优秀的人才啊,一天天地离朝廷越来越远了。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各种注本都认为燕雀乌鹊喻指奸佞小人。其实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后文写道:“露申辛夷,死林薄兮。”露申和辛夷一是香草,一是香木,它们在杂草丛生中被淹没了。古人认为,凡是散发出幽香的花草都会被丛生的杂草味道所混淆,杂草丛生会造成香草香木的死亡。“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中的“芳”也是一般的香草。有人认为燕雀乌鹊喻指奸佞小人,而鸾鸟凤凰是指忠贞高尚之人。我觉得这个理解还是有点差别的。屈原指的两种人一种是奸佞之人,另一种是贫庸之人。我觉得因该把他们解释成贫庸的人。

鸾鸟凤凰与燕雀乌鹊之喻可以用《庄子》中的一个例子来证明。庄子一生交游不广,朋友不多,只有一个朋友叫惠施,又叫惠子,他属于能言善辩的那种人。惠子和庄子这对好朋友有两个特点:一是两个人都能言善辩,你挖苦我我挖苦你而且挖苦得很过瘾;第二就是他们两个人的人生观有着极大的差别,庄子不愿意做官而惠子千方百计找官做。两个人都是互相瞧不起的,惠子知道庄子瞧不起他做官,于是悄悄跑到梁国做了相,庄子知道后就跑到梁国来捣乱,惠子全国戒严抓庄子抓不到,庄子却自己找上门来,并讲了一个故事来挖苦他,说有两种鸟,一种是凤凰,在高高的天空飞翔,哪怕是饿得面黄肌瘦还是非猎食不吃,另一种鸟是猫头鹰,即使是死老鼠都吃,言外之意是你惠子在梁国做了一个相就像那猫头鹰吃了死老鼠,自己感到津津有味而我根本看不上眼,你干吗要抓我呢?由此可见当时任政治交往的智慧还是很高的。

我们可以看出,鸾鸟凤凰是楚文学中以鸟喻人的最高境界。屈原在这里是说最优秀的人才越来越少了,而身边都是些贫庸之辈(燕雀乌鹊)。大家都知道,燕子和喜鹊都是吉祥的鸟儿,现在人都认为乌鸦是恶鸟,是不吉利的象征。乌鸦形象的变坏是在元朝以后才有的事儿。在元代以前,乌在所有的文学作品种都是正面形象,层次是很高的。周武王克商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就是因为在征战前有乌鸦吉祥预兆。曹操的《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也可以证明,乌鹊在这里是比喻最优秀的人才。所以我相信屈原在这里描写的“燕雀乌鹊”不应该是指奸佞之人,而是指一般的平常的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中国小说欣赏中国小说欣赏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国小说欣赏
》《屈原《涉江》教案4》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