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7» 正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7

[02-27 14:02:1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阅读:68884

概要: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那么,就《论语》六则 指分项或分段落的文字的条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是居则曰:“不吾知也!” 同“辄”,总是,常常求,尔何如? 第二人称代词问君何能尔。 这、那、这样、如此子路率尔对曰 词尾,可不翻译以吾一日长乎尔 因为,由于毋吾以也 (动词)用3.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①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这一句还是省略句,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②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译:不了解我) ③则何以哉:即“则以何哉?”(译: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介词结构后置①浴乎沂:“乎”相当于“于”,即“于沂浴”。在沂水中洗澡。②为国以礼:即“以礼为国”。用礼来治国。4.重点句子翻译①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译:(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②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原为小相焉。译:在宗庙祭祀的工作中,或者在同别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7,标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那么,就

《论语》六则               指分项或分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是

居则曰:“不吾知也!”  同“辄”,总是,常常

求,尔何如?               第二人称代词

问君何能尔。               这、那、这样、如此

子路率尔对曰            词尾,可不翻译

以吾一日长乎尔            因为,由于

毋吾以也                  (动词)用

3.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①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这一句还是省略句,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

②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译:不了解我)  

    ③则何以哉:即“则以何哉?”(译: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介词结构后置

①浴乎沂:“乎”相当于“于”,即“于沂浴”。在沂水中洗澡。

②为国以礼:即“以礼为国”。用礼来治国。

4.重点句子翻译

①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②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原为小相焉。

译:在宗庙祭祀的工作中,或者在同别国会盟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③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译: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二、问题探究

主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全文围绕什么线索展开的?请结合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明确:本文讲述了孔子和四个弟子的谈话,话题是谈理想。具体围绕“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三部分内容来写的。所以“言志”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问 志 (问 )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学生应答 (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孔子点评 (评) 

子问题1: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明确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以勇治国)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以富治国)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以礼治国)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以美治国)

子问题2:提炼文中描写四弟子的语言、行动,结合孔子态度分析四弟子性格。填写下表。

人 物

语  言

行 动

孔子态度

性      格

子路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率尔”

哂之

直率、信心十足,但莽撞

冉有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叹之

谦虚、实事求是

公西华

“愿为小相”

 

惜之 

更谦虚、敏而好学,墨守成规

曾皙

“咏而归。”

舍瑟而作

与之

洒脱、淡泊于功名、从容不迫

子问题3:从孔子态度和治国思想分析其评判学生的标准,思考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明确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他主张“入仕”,要求读书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个学生,可以说有四种理想,都和治国有关。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华以礼治国,曾皙以美治国。

针对子路,孔子“哂之”。理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孔子当时不语,后“叹之”。理由是“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孔子“惜之”。理由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孔子认为公西华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针对曾点,孔子“与之”。曾皙言志与他人不同,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副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展示的是一幅暮春郊游图: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这正符合儒家礼治的精神,又符合孔子晚年心态。 孔子主张以礼治理国家。只有曾皙真正了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因此博得孔子的赞赏。孔子赞叹之时,也是表达自己对这理想境界的向往。

子问题4:用现代观点看待四弟子,你赞同谁的说法呢?请各抒己见。

参考:现代社会恐怕更需要子路对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创敢拼的勇气。但是谦虚仍然是美德。

子问题5:通过本文学习,你觉得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他具有哪些人格魅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7》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