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洞庭湖特殊的自然景观,由于其独特的美景以及瑰丽的神话传说以及一些古代的文人(如范仲淹等)在文章中的赞美和歌颂,因而就显得特别有名.我们要讲的《湘夫人》就是跟洞庭湖有关.在我们所知道的历代文人中和洞庭湖关系最密切的,影响最早的就是屈原的神话悲剧故事《湘君》和《湘夫人》.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正因为这个故事太感人了,再加上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以男性作家为创作主体的社会,所以后代以这个神话传说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在以男性作家为主的文坛上,这样的题材多少寄予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对婚姻爱情的一种期待,理解和渴望,所以这个题材历久不衰.如果我们撇开这个题材的共同性再来看屈原的创作,就可以发现它处在了一个很高的层次.他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传说,而是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 《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
《九歌·湘夫人》教学参考,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洞庭湖特殊的自然景观,由于其独特的美景以及瑰丽的神话传说以及一些古代的文人(如范仲淹等)在文章中的赞美和歌颂,因而就显得特别有名.我们要讲的《湘夫人》就是跟洞庭湖有关.在我们所知道的历代文人中和洞庭湖关系最密切的,影响最早的就是屈原的神话悲剧故事《湘君》和《湘夫人》.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正因为这个故事太感人了,再加上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以男性作家为创作主体的社会,所以后代以这个神话传说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在以男性作家为主的文坛上,这样的题材多少寄予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对婚姻爱情的一种期待,理解和渴望,所以这个题材历久不衰.如果我们撇开这个题材的共同性再来看屈原的创作,就可以发现它处在了一个很高的层次.他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传说,而是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
《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相比较而言,我觉得两篇当中《湘夫人》更好一些,所以我们选讲《湘夫人》.
在这一篇中,屈原以湘君这个男性的视角来写,所以写的很有层次,也很有变化.
1922年,梁启超在东南大学(也就是南京大学的前生)演讲时说:"最感到奇怪的是屈原在他的作品种有丰富细腻的爱情婚姻体验而从不涉及他的家人."在这里,梁启超点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屈原没有为我们留下任何有关他自己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线索,他把自己丰富细腻的爱情婚姻体验转到对古典神话传说及民间文学的继承上,并把它塑造出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这就是我们解读《湘君》,《湘夫人》的背景.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仅仅时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屈原进行了再创造,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北京大学的林庚教授(他自己就是一位诗人)曾经讲过,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完全可以把它故事化,但在屈原的笔下完全被诗化了.在《湘君》《湘夫人》中,只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屈原正式截取这个悲剧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
四,《湘夫人》解读
《湘夫人》一共有四十句,我将它分成三段.第一段为前十八句,即从开头到"将腾驾兮偕逝"第二段十四句,即从"筑室兮水中"至"建芳馨兮庑门".第三段是余下的八句.每段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一段写"望";第二段写"迎",即作迎接的种种准备;第三段写"等".我的段落划分跟现在所有注本或研究性文章的划分都不相同.
第一段是采用一种跳跃性的节奏,来写对湘夫人的盼望.叙述在这里呈跳跃性,倒装性的不规则状态.在这种跳跃性,不规则的叙述状态下,强烈地抒发了渴望和期待之情.有人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抵得上了唐人绝句千万首,它的特点就在于跳跃的,不规则的节奏.从叙事的角度,第一段的最后两句"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才是叙事的起点.湘君约会湘夫人不得,却先说降临北渚看到的是落叶飘零,洞庭湖水漂渺无边,失望的思绪和眼前的景色融为一体,然后说登高远望,布置陈设,最后说听到湘夫人约见的音讯自己毫不犹豫,马上前往.可见倒装的痕迹非常明显.
如果讲"诗眼"的话,"偕逝"就是这首诗的诗眼,正因为对方没有到来,整个的痛苦就只能有一个人承担,
第一段中的第二个情节点是"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在古诗中,诗人比较喜欢用"早""晚"来表示时间的快速流逝.例如《木兰诗》只中用了四句话,两个"旦"和两个"暮"就写出了木兰不远万里,离别家乡奔赴前线的漫长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驰"是使动用法,使自己的马快速奔驰,是对上句"腾驾"的形象化描写."江皋",江边的高地,"济",抵达.让我的马在江边的高地上飞驰,傍晚就到达了西边的渡口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这应该是第一段诗歌的第三个情节点.写出了湘君等待湘夫人时那种久等不至,怅然若失的失落和焦急的心境.强烈的失望带来了对自然景观的一种感情化的描写.自然界的景色在这里和诗中主人公的主观感受完全吻合,所以湘君就只能是"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一段的十八句当中有十句是用来勾连情节的.
第一组是"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它点出了约会的对象和对约见成功后行为的想象.
第二组是"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第三组是"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对方相约而不见,所以我惆怅而失落.
接着是"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婵媛",带着迷茫惆怅的失落心情向远处眺望,只能看到江水在流淌.
最后是"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再一次登上长满白薠的更高的堤岸向远处眺望,情人还是没有来,虽然如此,我还要来为了她的到来而做好准备.
如果说这首诗有第二个诗眼的话那就是"张".在黄昏即将降临的时候,我在这儿做好各种准备,等待心上人的到来.这个"张"就是做各种准备.这样就领起了第二段,去造一个完整的房子:"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这样,我们把五组情节链勾连起来就可以看到湘君对湘夫人的那种一往情深,缠绵悱恻的情绪在流动,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因没能见到湘夫人而显得非常失落和悲伤.这五组十句的情节勾连又是用不规则的,跳跃的,倒装的甚而至于无序的方式来形成这样一个抒情的结构.可以这样说,这首诗中写得最好的地方就是开头的第一段,第一段中最好的是开头四句.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帝子,指湘夫人,古代女子也可以称子.《诗经》中写道齐国国君的女儿出嫁时"之子于归,百辆御之"可证.因为湘夫人是神灵所以说"降",它一方面跟湘夫人的神灵身份相吻合,同时也符合湘君等待约会湘夫人的感情期待,表现了对湘夫人急切的期待的心情."愁予",使我极度的悲伤;眇眇,望眼欲穿而又模糊迷茫看不清楚的状态.上下句之间存在着极大的感情落差,上句写出了自己前所未有的渴望和幸运之感,下句写因没有看到对方的到来而一下子跌到了感情的深渊.没有见到心上人,看到的却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的萧瑟悲凉的深秋景色.瑟瑟秋风,浩渺的秋水,萧萧落叶使湘君的心情更加惆怅万分.这种写法启发了无数的后来人,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等.所以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经久不衰的名句,秋风,落叶也就成了表达失落,惆怅之情的最敏感且最富表现力的词汇,同时也成为最能唤起人们悲愁情感的自然景观.历代都有无数的文人艺术家对这两句诗做出高度的评价和赞美,并以之为题材创作出无数的诗文画等艺术珍品.需要说明的是,古人对自然的理解是比较单一的,在他们的心中乃至作品中,所有的花都在一个季节开放,那就是春天;所有的树都在一个季节落叶,那就是秋天.其实,这两种理解是完全违背自然界现象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因为每一天都有树叶在落,一年四季每一季节甚至每一天都有花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综合资料,综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综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