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二)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剖析:“东栏一株雪”表明梨花盛开,这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 答案: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从题目来看,是写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二)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东栏一株雪”表明梨花盛开,这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
答案: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从题目来看,是写梨花。但是诗句中如果出现桃花,不能紧扣诗题了。否则,题目与内容严重脱节。
答案:不能改为“桃光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变成写桃花了。“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
翻译如雪偶般又轻又薄的梨花瓣烦刻间已飘飞满地。这一刹那的景象使我们顿悟了人生,最美的时刻也就是开始领悟到人生凄然的时刻。清明时节,草熏风暖,梨花如雪,已是募春繁华过眼即空,但是这一刻仍是一年当中最美的,人生能有几度清明?
赏析
苏东坡最为得心应手且作得最好的诗体,自然七言古诗,然而苏诗另有一绝,在宋朝诗坛堪称独步的,那就是七言绝句。比起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七古,这些清新绝俗的小品诗或许更有它令人喜爱的特色。
苏东坡的七绝纯粹是性灵的流露、天才的横溢,不假修饰,不用典故,几乎全是白话的作品,这些全是苏轼这位伟大的诗人,伟岸的心灵在闲暇时偶发的,对人生明澈观照。有的如晶莹浑圆的明珠,有的如清晨,有的如朝露,有的如儿童的嬉笑......总之这些作品是我们一读就会喜欢的而且百读不厌的。 「东栏梨花」就是其中最有名的其中一首。
「东栏梨花」,看似很平淡,好像人人都写得出这样的诗,但古今以来却只有这一首写梨花的诗篇,传诵千古,至今仍脍炙人口。何故呢?要说出个所以然来,实在不容易,只觉得他所描写的景物很美,又很亲切,真是近在眼前。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
柳絮飘飞,梨花亦开遍了一城的雪白这里更加强调的是白色-----春色之美原在万紫千红,花团锦簇,如锦绣般的大地-----但是这里单只描写雪白的梨花(柳絮只是陪衬),更着眼于自己家门口东栏边的一株梨花-----它愈开得热闹,愈引人惆怅-----到这里,此诗的获烈特色完全显现出来了,一株如雪的梨花,一味强烈的白色这引起人共鸣的主要关键所在,任何人面对如此一幅画面,也会稍然为之动容:
东坡此诗似伤春而实未伤春,一点也没有颓废衰飒的调子,只是纯美的欣赏与人生哲理的透视。
2.表达交流。
青春,是多么美丽的字眼!中学生正处在充满青春活力、具有向上发展趋势的黄金时代,多么富有激情与魅力!但是,一个人的青春可以平庸无奇,也可放射出英雄的火光;可以因虚度而懊悔,也可以用结结实实的步子,走向辉煌壮丽的未来。
请以“青春的旋律”为话题,把你想说的话、想讲的故事,想表达的愿望及想抒发的情感写下来。
要求:(1)文题不限。
(2)自拟题目。
(3) 不少于800字。
提示:这是个大题目,若只从歌唱赞美青春入手,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还是可以写的。但容易写的宽泛散漫。因此,不妨试试“以小见大”的笔法。写作时可从自身及周围生活如手,写出当代青年人的朝气,写出青春的激情与活力,如见义勇为、舍己为人、不畏困难、科研创新、师生情谊、同学情谊等等。
【课堂链接】
苏轼轶事:
1.文惊欧公
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议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一头地。”闻者始哗而厌,久乃信服。(《宋史·苏轼列传》)
2.何须出处
东坡《刑赏忠厚之至论》用“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梅圣俞为小试官,以示欧公,公曰:“此出何书?”圣俞曰:“何须出处!”及揭榜,见东坡姓名,欧公曰:“此郎必有所据。”及谒谢,首问之,东坡亦对曰:“何须出处!”与圣俞语合。公赏其豪迈。(《宋人轶事汇编》)
3.名慑举子
(东坡)初赴制举之召到都下,是时同召试者甚多。相国韩魏公语客曰:“二苏在此,而诸人亦敢与之较试,何也?”此语既传,于是不试而去者,十盖八九矣。(《宋人轶事汇编》)
4.老兵有鉴识
东坡在玉堂,一日,读杜牧之《阿房宫赋》凡数遍,每读彻一遍,即咨嗟叹息,至夜分犹不寐。有二老兵皆陕人,给事左右,坐久甚苦之。一人长叹操西音曰:“知他有甚好处,夜久寒甚不肯睡。”连作冤苦声,其一曰:“也有两句好。”其人大怒曰:“你又理会得甚底?”对曰:“我爱他道‘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叔党卧而闻之,明日以告。’”东坡大笑曰:“这汉子也有鉴识。”(《宋人轶事汇编》)
5.作文先有意
有问作文之法于东坡,坡曰:“譬如城市中种物,欲致为我用,有一物焉,曰钱,得钱则物皆为用。作文先有意,则经史皆为我用。”(《宋人轶事汇编》)
上一篇:选修素材:曹操的风涌突现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