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其实,他求谏的目的,并非着眼于人民疾苦,而是总结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唐王朝的统治,其根本是从整个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的。3.第二段君臣围绕谏诤展开议论,认识到了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 那么,唐太宗对于纳谏有着怎样的认识? 明确:唐太宗参加了推翻隋朝的斗争,从自己的经历出发,他深深地懂得要想保住刚刚建立的大唐江山,必须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实行开明的政策,为此,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避免和纠正了许多错误。 【目标检测】一、写出下列多义词的含义寻:寻1.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不久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 3.飞来峰上千寻塔 长度单位 理1.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 指天下太平 2.当窗理云鬓 梳理 3.文理有疏密 纹路 4.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道理 二、笔译第一段。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①第二、三段。【自主学习】 一、学生朗读课文第二、三段二、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第2段
《求谏》导学案7,标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其实,他求谏的目的,并非着眼于人民疾苦,而是总结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唐王朝的统治,其根本是从整个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的。
3.第二段君臣围绕谏诤展开议论,认识到了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 那么,唐太宗对于纳谏有着怎样的认识?
明确:唐太宗参加了推翻隋朝的斗争,从自己的经历出发,他深深地懂得要想保住刚刚建立的大唐江山,必须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实行开明的政策,为此,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避免和纠正了许多错误。
【目标检测】
一、写出下列多义词的含义寻:
寻
1.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不久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
3.飞来峰上千寻塔 长度单位
理
1.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 指天下太平 2.当窗理云鬓 梳理
3.文理有疏密 纹路 4.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道理
二、笔译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①第二、三段。
【自主学习】
一、学生朗读课文第二、三段
二、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第2段
1.幸诸公数相匡救 我 2.冀凭直言鲠议 耿直的议论
3.纳刍荛 割草打柴,指代粗野之人 4.太宗称善 对,正确
5.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 商议 6.预闻政事 参与
7.不能致理 招致天下太平 8.争臣七人 直言谏诤
9.争臣七人 约数,几个
第3段
1.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 放纵 2.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 早晨
3.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 因为
三、翻译文中重要语句
1.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第1段)
译文: 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
2.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第2段)
译文: 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
3.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第3段)
译文: 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规谏,又怎能规谏别人呢?
四、学生口头翻译第二、三段文章
第2段
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正直的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