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辛弃疾词三首》(青玉案·元夕、鹧鸪天、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5» 正文

《辛弃疾词三首》(青玉案·元夕、鹧鸪天、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5

[02-27 19:40:21]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阅读:68388

概要:【译文】有客人慷慨谈起事业功名,我因而回想起少年时的事情,戏作此篇。我年青时被多达一万的士兵簇拥着参加领导抗金义军,各种战旗迎风飘扬,率领着精锐的锦衣骑兵初次渡江南下。金兵在夜里提着银色箭袋追赶,汉人的军队在早晨用箭飞射敌人。追忆往事,感叹今天的自己。春风不能把白胡子染黑。还是将洋洋万字的平戎策略书,拿去换取邻家的种树书吧。【词作赏析】1、上下阙各自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上阕追忆年青时的英雄壮举;下阕感慨老年时闲散的处境。2、“燕兵夜娖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说明当时的战争情况怎样?明确:“燕兵夜娖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用的是互文,意思是当初率领万众南下渡江之时,部队和金兵朝夕战斗,互相射杀,一路飞箭不停,说明了当时的战争既紧张又惨烈。3、“叹今吾”中的“叹”的内容是什么?明确:“叹”的内容有二,一是“春风不染白髭须”,即年纪老大,一生的宏愿没有机会实现了。二是自己被闲置田园,无处施展抱负。4、上阕与下阕的语言风格有何不同?明确:上阕格调雄壮,下阕格调沉郁悲凉。5、从全词来看,《鹧鸪天》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明确:全词主要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辛弃疾词三首》(青玉案·元夕、鹧鸪天、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5,标签: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译文】

有客人慷慨谈起事业功名,我因而回想起少年时的事情,戏作此篇。

我年青时被多达一万的士兵簇拥着参加领导抗金义军,各种战旗迎风飘扬,率领着精锐的锦衣骑兵初次渡江南下。金兵在夜里提着银色箭袋追赶,汉人的军队在早晨用箭飞射敌人。追忆往事,感叹今天的自己。春风不能把白胡子染黑。还是将洋洋万字的平戎策略书,拿去换取邻家的种树书吧。

【词作赏析】

1、上下阙各自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追忆年青时的英雄壮举;下阕感慨老年时闲散的处境。

2、“燕兵夜娖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说明当时的战争情况怎样?

明确:“燕兵夜娖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用的是互文,意思是当初率领万众南下渡江之时,部队和金兵朝夕战斗,互相射杀,一路飞箭不停,说明了当时的战争既紧张又惨烈。

3、“叹今吾”中的“叹”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叹”的内容有二,一是“春风不染白髭须”,即年纪老大,一生的宏愿没有机会实现了。二是自己被闲置田园,无处施展抱负。

4、上阕与下阕的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明确:上阕格调雄壮,下阕格调沉郁悲凉。

5、从全词来看,《鹧鸪天》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全词主要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上阙追忆少年旧事,豪壮而有英雄气;下阙写老而坐废的现实感慨,渐入沉郁顿挫,有壮士暮年之叹。今与昔对比,理想与现实对比,鲜明而强烈。这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使作者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沉而感人。

6、分析本词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课后练习二)。

明确:本首词塑造了一个壮志未酬的爱国英雄形象。他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

经过激烈战斗,率领队伍渡江南下,打算与朝廷配合作战,并且写了上万字的抗戎策略书。但由于统治者偏安一隅,软弱无能,使得他的报负不能实现,空怀壮志,报国无门,落下个“英雄种树”的结局。他的悲剧让人感慨,也让人同情。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所登临的地方,题序中已写清楚,就是“江西造口壁”。所怀的“古”,实际是40年前当朝的旧事。这一旧事,据有关文献记载,大体是这样: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韦占太后从洪州(今江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40年后,作者在任江西提点刑狱的时间里,来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地,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此词。

【译文】

郁孤台下清江里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向西北眺望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遮不住江水,江水最终会向东流去。江边的傍晚正使我悲愁,这时又听到了从深山里传来的阵阵鹧鸪叫声。

【词作欣赏】

1、“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的逃难民众, 词人是如何描写难民的痛苦的?

明确:词人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通过写难民泪水之多来描写难民的痛苦。 

 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请说说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用“望长安”表达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之情;而重山阻隔,表达了故园难回的义愤之情,忠愤之情。 

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周济说是“借水怨山”,说的是用比兴的手法。请你说说这两句中的“山”“水”分别比喻什么。 

明确: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   

4.“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请分析“鹧鸪”这一意象所寄寓的情感。(结合课后注释9) 

明确:寄寓着词人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 

5.“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以下,是登台所望所感,一波三折,请具体分析是如何一波三折的。 

明确:“西北望长安”两句,写心系故园,而故园阻隔,充满忠愤。“青山遮不住”两句,写爱国志士意志坚定,是任何阻碍也阻隔不住的,充满坚定的信心。“江晚正愁余”两句写现实中,因主和派的阻碍,恢复大业无法实现的愤慨与愁苦之情。忠愤→自信→悲愤,一波三折。 

【小结】

眼前的无数山,挡得住的是词人的视线,但挡不住词人爱国、报国的心!尽管词人被千锤百炼,尽管他受到南宋君臣猜忌,一生不得重用,在被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但他却从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从没被挫折打败,纵使壮志难酬也要酬!


上一页  [1] [2] 


Tag: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辛弃疾词三首》(青玉案·元夕、鹧鸪天、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5》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