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6、 连用三个“倒愈像”和一个“国下去”形成对照有何作用? 用“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的事实,揭露了“国府”才是搞得“国将不国”的真正罪魁,说明学生请愿正是出于爱国,为了维护国土的完整。而“国府”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博得“友邦”的夸奖,永远如此“国”下去罢了。 7、“国”下去意指? 即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继续下去。 8、第六段引用电文进一步分析国民党政府的本质:党国有何目的? 为镇压屠戮人民制造借口,以取得“友邦”的欢心。 9、第七段是以谁的口吻写的?有何作用? 拟用“友邦”的口吻,指出“党国”是受“友邦”豢养的镇压中国人民的走狗。至此,叫喊“国将不国”的险恶用心暴露无遗。 第三部分 1、 这些补写事实,是否真实?引用“申报”消息的原因? 真实。《申报》是国府主办的报纸,“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前后矛盾,证明敌论据的不实,纯属造谣诬陷。 2、 文章最后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国府依然可以杀戮学生,‘友邦’也可以放心瓜分中国”。既照应前文,又照应标题。 第三课时 总结复习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分析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从中了解反驳的一般方法和驳论的一般结构方式。 2、
《“友邦惊诧”论》教案,标签: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6、 连用三个“倒愈像”和一个“国下去”形成对照有何作用?
用“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的事实,揭露了“国府”才是搞得“国将不国”的真正罪魁,说明学生请愿正是出于爱国,为了维护国土的完整。而“国府”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博得“友邦”的夸奖,永远如此“国”下去罢了。
7、“国”下去意指?
即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继续下去。
8、第六段引用电文进一步分析国民党政府的本质:党国有何目的?
为镇压屠戮人民制造借口,以取得“友邦”的欢心。
9、第七段是以谁的口吻写的?有何作用?
拟用“友邦”的口吻,指出“党国”是受“友邦”豢养的镇压中国人民的走狗。至此,叫喊“国将不国”的险恶用心暴露无遗。
第三部分
1、 这些补写事实,是否真实?引用“申报”消息的原因?
真实。《申报》是国府主办的报纸,“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前后矛盾,证明敌论据的不实,纯属造谣诬陷。
2、 文章最后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国府依然可以杀戮学生,‘友邦’也可以放心瓜分中国”。既照应前文,又照应标题。
第三课时
总结复习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分析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从中了解反驳的一般方法和驳论的一般结构方式。
2、 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分析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从中了解反驳的一般方法和驳论的一般结构方式。
教学过程:
一、讨论:
从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中,我们来看一看驳论的写法:
1、要善于抓住敌人的要害,找到敌人的谬论
文章即先摆出了敌人的论点和论据,使批驳有的放矢。
2、逐层深入,层层批驳。
“友邦”与中国人民为敌,“友邦”的反动本质、“友邦”的虚伪性,国家以怎样的方式存在?通过一系列的排比和对比揭露出国民党叫喊的罪恶用心。
论点驳斥之后,作者又引用载于〈中报〉消息驳斥了敌人的论据,进一步揭露敌人罪恶行径。通过事实的对照,不仅证明了敌人论据的不实,而且说明了这些胡说纯属造谣诬陷。
3、总结
驳论点
反驳的方法 驳论据 可以单用,也可以联合起来用。
驳论证
二、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 善于抓住敌论的要害,紧扣反动电文的中心,层层驳斥。
2、 在揭露批驳谬论时,运用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手法。
3、 运用排比、重叠的句式,强烈地显示作者的感情色彩。
三、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小结:
《“友邦惊诧”论》教案2
张磊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针对敌方的论点与论据层层批驳的方法,了解驳论文的结构。
2.了解本文的反语、对比、排比、反复和摹拟等手法的作用并学习运用。
3.注意把握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气势,深入体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憎感情。
4.初步了解杂文的特点。
教学要求
1.把课后练习题与课文讲析紧密结合,穿插进去。
2.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的感情和反问、反语、对比、模拟、排比、反复等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1. 理解驳论文的结构和反驳方法
2.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气势
教学难点
1.本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叙述学生请愿游行的原因,说明学生的游行示威完全是正义的,
引出反动政府的“通电”作为批判的靶子。
第二部分(2~ 5段):用对比方法,针对“电文”中“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反动论点进行批驳。
第三部分(6~7段):进一步揭露指出“友邦”、“党国”和“军政当局”乃主子、奴才和鹰犬的关系。
第四部分(末段,后记):回应开头所引“电文”,证明反动论点所持的论据纯属捏造。
2.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那么批驳的对象是什么?
分析:作者把批驳的矛头直接指向国民党政府12月18日给各地军政当局的通电,即“捣毁机关,阻断交通……社会秩序,悉被破坏”和“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3.通电的这些内容包括几个方面?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分析:通电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内容是国府强加给学生的罪行,即“捣毁机关,阻断交通……社会秩序,悉被破坏。”另一方面是这些“罪行”引起的结果,即“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这两方面的内容前者是敌论据,后者是敌论点。
4.译文是怎样批驳“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呢?
分析:这一段的批驳分为三步:①先指出“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是怎么说出来的,即“友邦人士”表示惊诧,国府就‘怕’得不行,于是忙说“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这就表明这8个字是为了迎合“友邦”而说的,是奴才说给主子听的。②上面所说的三次反复表明,国民党反对政府已经把我们的国家搞得不像一个国家了。③指出正是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把我们的国家弄得不像一个国家了,才会得到“友邦人士”的夸奖。也只有这样,国民党政府才能永远统治下去。这就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才会如此给学生强加罪名的奴才嘴脸。如上所述,既是奴才说给主子听的喊喊捉贼的话,所以“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是站不住脚的。
5.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步步深入的论证。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综合教案资料,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综合教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