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这时的完淳,才名也更加响亮。他9岁时,父亲夏允彝曾把他写得比较好的诗歌收集起来,为其印了第一本诗集《代乳集》。亲戚朋友争相阅读,夸奖他是少年奇才。老师陈子龙欣赏完淳的才华,在和朋友编当代名人诗歌选集时,特意把完淳的几首诗也搁在后面,表示了极大的赞赏。一时间,完淳的才名风行江南,又一次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面对耀人眼目的名声,九岁的完淳曾不免有些得意。许多所谓的神童也就是在这个阶段开始放松要求,停滞不前的。但好在他的父亲、奶奶以及老师都堪称优秀的教育家。尤其是奶奶顾氏,这位被称作“有大过人之识”的老人尽管心中高兴得像吃了蜜,心里却惟恐孙子会被早来的荣誉冲昏头脑,立刻来信谆谆叮嘱他要戒骄戒躁。父亲夏允彝在一时的兴奋后也渐渐平静下来,不再夸赞儿子,而是又开始督促他刻苦攻读。老师陈子龙也不时写信来教育他要继续学习。在大家的帮助下,完淳很快就渡过了这一关,又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怎样帮助父亲处理政务,造福百姓上。时光流逝,5年悄然过去,长乐县完全变了样子,家家夜不闭户,生活安定,丰衣足食,夏允彝也成了远近有名的“夏青天”。到夏允彝以民治闻名天下时,完淳也已长成了一个12岁的少年。自7
夏完淳生平事迹,标签: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这时的完淳,才名也更加响亮。他9岁时,父亲夏允彝曾把他写得比较好的诗歌收集起来,为其印了第一本诗集《代乳集》。亲戚朋友争相阅读,夸奖他是少年奇才。老师陈子龙欣赏完淳的才华,在和朋友编当代名人诗歌选集时,特意把完淳的几首诗也搁在后面,表示了极大的赞赏。一时间,完淳的才名风行江南,又一次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面对耀人眼目的名声,九岁的完淳曾不免有些得意。许多所谓的神童也就是在这个阶段开始放松要求,停滞不前的。但好在他的父亲、奶奶以及老师都堪称优秀的教育家。尤其是奶奶顾氏,这位被称作“有大过人之识”的老人尽管心中高兴得像吃了蜜,心里却惟恐孙子会被早来的荣誉冲昏头脑,立刻来信谆谆叮嘱他要戒骄戒躁。父亲夏允彝在一时的兴奋后也渐渐平静下来,不再夸赞儿子,而是又开始督促他刻苦攻读。老师陈子龙也不时写信来教育他要继续学习。在大家的帮助下,完淳很快就渡过了这一关,又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怎样帮助父亲处理政务,造福百姓上。
时光流逝,5年悄然过去,长乐县完全变了样子,家家夜不闭户,生活安定,丰衣足食,夏允彝也成了远近有名的“夏青天”。到夏允彝以民治闻名天下时,完淳也已长成了一个12岁的少年。自7岁上来到长乐,5年来他随同父亲体察民情、受理案情,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中,开阔了眼界,对社会的底层有了深刻的了解,也明确了身上的责任。他暗自发誓:将来要做一个父亲那样的人!思想的成熟使他不再动辄为文学上的一点才华而沾沾自喜了,他的心,已放在了整个天下,整个知识界上。通过随父赴京所见和在福建5年的磨炼,他对社会民生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亟盼自己赶快长大,好像父亲一样得到功名,然后利用这功名换来的官职推行自己的措施,造福天下百姓,也造福像祖父、姐丈这样被封建科举制度深害的读书人。他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在那颗少年人的心灵里,有着多少宏伟的抱负和热切的、对振兴祖国的希望呵。如果天假以年,如果不是生在国难当头的明末,谁能说他不会是又一个王安石,又一个于谦呢?
5年来,居于东南沿海一隅的夏允彝以他的辛勤工作,终于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崇祯十五年,吏部尚书郑三俊向皇上推举天下廉洁奉公、才干超群的知县七人,夏允彝名列榜首。正在为国运衰亡弄得焦头烂额的崇祯闻讯大喜,亲自用御笔把这七人的名字写在皇宫的屏风上,表示极大的嘉奖,同时又召见了这七位英才。夏允彝的沉稳神情和超群才干,使崇祯及文武百官大为赞赏。大臣方岳等人极力向皇帝推荐这乱世英臣,崇祯也决定破格对夏允彝实行提拔,委以大任。在长乐县的百姓们闻此消息,又喜又悲。喜的是夏大人终于有了被朝廷赏识的机会,悲的则是夏大人此一去不会再来,长乐县失去了一个优秀的父母官!当地士绅百姓集体捐钱,为他立了一个生祠(即为活着的人立的祠堂),这是极大的拥戴与热爱,是人民盼望清官、好官的强烈呼声。
夏允彝即将受命于危难之际,就要更好地发挥几十年来蕴积的才华,最大程度地实现他为国尽忠的理想了。这也是封建时代许多正直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他的心中,充满了希望。谁知就在这时,噩耗传来,夏允彝的母亲,完淳的祖母顾氏不幸因病去世。夏允彝父子悲痛欲绝,匆匆奔回家乡松江料理后事。崇祯闻讯也感到十分可惜。
因为在封建社会,父母去世,儿女要在家乡守三年的孝,不能出来做官。崇祯想委任夏允彝以大任的念头自然只能作罢,而这时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已逼近了京城,明朝江山即将土崩瓦解,他自然也无心再管此事,而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抵抗李自成大军的事情上了。
风雅倜傥的少年夏完淳就这样陪伴着悲痛的父亲允彝回到了家乡。此时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是大雷雨即将到来的前夜。一个大变动的天崩地坼的时代正缓缓地在他们,在所有人的面前拉开帷幕。他的至此为止还是一帆风顺的、平静美满的少年时代也将要在此帷幕拉开时提前结束,悲壮的、血雨腥风的日子将随之而来。
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
三月十九日,农民领袖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大军像一股强烈的劲风吹到了北京,势如破竹般地冲破了一切抵抗,浩浩荡荡地进入了明朝的首都北京。崇祯在煤山吊死,明王朝灭亡了。
在很短的时间内,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便控制了长城以南、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农民军命令明朝贵族、官僚交出巨额赃款,并严厉镇压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大官僚、大地主,一时间穷苦百姓拍手称快。
然而,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很深的知识分子及官员阶层闻听此讯却悲痛万分。这是历史的局限性,不可苛求。因为对士大夫来说,忠君和爱国是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忠君观点是封建伦理道德的支柱,没有它,夏允彝、夏完淳以及封建时代一切知识分子所受的教育就无从论起。这种局限性也给了清朝统治者以借着代行讨伐的口实,联合汉族地主阶级建立清朝政权的策略得到成功。
对于在家服母丧的,曾被崇祯皇帝赏识,并破格提拔的夏允彝来说,明朝的灭亡、皇帝的自杀都给了他极大的打击。丧母、丧君,刚刚有了点成绩的仕途又无路可走……。一时间,他恍若失去了生活的目标。
夏允彝曾拜谒史可法,商议恢复大计,由于南明弘光政权的迅速崩溃,夏允彝才不获展,在林野乡间仍旧想有所作为。当时满清在江南的统治还不稳固,义师纷起,明朝残余军事力量散落其间。于是,夏允彝暗中写信给自己从前的学生、明朝江南副总兵吴志葵,商量准备合兵攻取苏州,然后收复杭州,再进兵南京,以图保有明朝江南半壁河山。也就是在那时,年仅十五岁的夏完淳匆匆完婚后,马上和父亲一道加入戒旅军中。可惜,吴志葵无长远谋略,军将多懈怠贰心,苏州城不仅未被攻下,这些残明的乌合之众,也大败四溃。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夏允彝反而变得愈加平静,他决定要自杀殉国。乡人劝他可以趁乱渡海去他曾任地方官的福建,招纳兵马,再图恢复。夏允彝考虑再三,没有同意,怕举事再败以至于蒙羞万世。松江清军主将早闻夏允彝大名,表示只有他出山,一定给大官作。清将还表示,即使夏先生不愿新朝为官,出来见一面也行。夏允彝以\'贞妇\'自比,明白无误表达了自己不事二朝的决心。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综合教案资料,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综合教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