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综合教案资料《格律诗词》教案» 正文

《格律诗词》教案

[10-21 00:03:42]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综合教案资料   阅读:68633

概要:师王力先生也是将“三平调” 和“三仄脚”作为古体诗的平仄特点加以论述的。 第四讲 格律诗的拗救 一、何为拗救及作用机理 1、用调节平仄声数量相等的方法,使诗句呈现新的和谐(平仄相等),这就是“拗救”的机理,也是拗救。2、※拗救有条规矩,叫作大拗必救,小拗可救可不救。 二、拗救的类型和具体方法第一种:救孤平前面讲过,“犯孤平”是律诗大忌,大拗必救。也分析了具备孤平作案条件的只有五言、七言各一种句式,即五言句“平平仄仄平”和七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句“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的第一个字(七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个字),平仄不能不论(一三无不论在这里不灵了),必须用平声字。如果用了仄声字,则为“犯孤平”。但有时根据诗意的需要,五言第一个字(七言第三个字)不得不用仄声字,或用仄声字于文意更好。那怎么办呢?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且看办法来了:拿五言来说,就是在第一个字用了仄声字之后,把第三个字改用平声字。这样整个句子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拗救完成。对比看一下:律句 平平仄仄平 名门正派孤平句 仄平仄仄平 孤平犯忌 拗救句 仄平平仄平 一拗三救

《格律诗词》教案,标签: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师王力先生也是将“三平调” 和“三仄脚”作为古体诗的平仄特点加以论述的。

  

第四讲    格律诗的拗救

 

一、何为拗救及作用机理

 

1、用调节平仄声数量相等的方法,使诗句呈现新的和谐(平仄相等),这就是“拗救”的机理,也是拗救。

2、※拗救有条规矩,叫作大拗必救,小拗可救可不救。

 

二、拗救的类型和具体方法

第一种:救孤平

前面讲过,“犯孤平”是律诗大忌,大拗必救。也分析了具备孤平作案条件的只有五言、七言各一种句式,即五言句“平平仄仄平”和七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句“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的第一个字(七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个字),平仄不能不论(一三无不论在这里不灵了),必须用平声字。如果用了仄声字,则为“犯孤平”。但有时根据诗意的需要,五言第一个字(七言第三个字)不得不用仄声字,或用仄声字于文意更好。那怎么办呢?

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且看办法来了:

拿五言来说,就是在第一个字用了仄声字之后,把第三个字改用平声字。这样整个句子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拗救完成。

对比看一下:

律句  平平仄仄平 名门正派

孤平句 仄平仄仄平 孤平犯忌

 

拗救句 仄平平仄平 一拗三救

例句

宠深还若惊(王禹称《五更睡》)

鸟鸣春意深(陈与义《寒食》)

注意下划线字,这就是本句内一拗三救,矛盾没上交,内部办了。这样一来,除了韵脚之外,句中仍然保留了两个平声字,还是连续的。

虽然拗救后的句式不是正格是变格,但这是允许的。这种变格,叫做“孤平拗救”。

第二种:救“特拗”句

前面在基本句式内容中讲过特殊句式的拗句是合法的,可以用的,但是那是救完了的,救完了没毛病当然能用

那种特殊句式的正格是律句没说的,可是它一旦拗了却是大拗,必救。且看以下分解:

是说“二四六分明”吗?可是在五言句式“平平平仄仄”和七言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中,五言的第四字、七言的第六字该用仄声的偏用平声,大拗了——五言四不分明,七言六不分明。

大拗必救,这是原则。问题是怎么救?有办法:

一是针对五言大拗“平平平平仄”句四拗不分明,实施“四拗三救”法,就是把本句第三字原平声换成仄声,从正格看就是三四平仄位置互换,达到互救的效果。这样,这个句式就变成了“平平仄平仄”特殊的拗格句式。

二是针对七言大拗“仄仄平平平平仄”句六拗不分明,实施“六拗五救”法,就是把本句第五字原平声换成仄声,从正格看就是五六平仄位置互换,达到互救的效果。这样,这个句式就变成了“仄仄平平仄平仄”特殊的拗格句式。

比较一下:

五言:

正格 平平平仄仄

大拗 平平平平仄 四拗不分明

拗救 平平仄平仄

四拗三救,从正格看三四平仄互换,

七言:

正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

大拗 仄仄平平平平仄 六拗不分明

拗救 仄仄平平仄平仄 六拗五救,从正格看五六平仄互换

可是恰恰在重要的节奏点上平仄不合,乃至句中音节相间,联中句间音节相对,诗中联间音节相黏的规则统统不管。这似乎大大违反了平仄规则,成了平仄上的特殊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它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口诀。

这种"特拗"句式,多数用于尾联的出句,成为唐宋诗人的一种时尚。用于其他联的出句也有,但较少。在前人诗中屡见不鲜,乃至科举考试的试帖诗,也容许用此种句式。这种特许犯规的句式,用的人多了,公认为合辙的句式,也难称其为“拗”了,故"王力">王力先生在其著作中称之“特拗”。

参看第五节三仄脚拗救内容。

道理说完了,举例: "特拗"例句:

古人的:

五言:

仍邻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谁能共公子,薄暮欲俱还(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七言: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

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游人(白居易《邯郸至夜思亲》)

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今人作旧体诗,也常用这种句式:

鲁迅诗:

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哀君》)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岁暮何堪再惆怅,且持卮酒食河豚(《无题二首》)

仄仄平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毛泽东诗:

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喜闻捷报》)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答友人》)

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送瘟神》)

仄仄平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但是用这种本句自救方式,必须注意的是:五言的第一字平声,通融不得;七言的第三字平声,通融不得。就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仍然保持平声。为什么?原理如后:假如把五言的“平平仄平仄”,通融成“仄平仄平仄”;把七言的“仄仄平平仄平仄”,通融成“仄仄仄平仄平仄”。通融的结果是:五言成了平仄间等而不是相间,失间了;七言三仄当头后面又平仄间等,也失间了。这样吟起来拗口,听着不顺。

第三种:锦上添花式的本句自救

在前面介绍的律式表中,平仄可以通融的字眼,一般无须拗救。可是许多人在作诗时,有意无意间,造成了拗救的局面。这样,在声调上更和谐,节奏更鲜明。例句如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Tag:综合教案资料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综合教案资料
》《《格律诗词》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