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辅导2017届高三语文总复习(18个常见文言虚词)» 正文

2017届高三语文总复习(18个常见文言虚词)

[05-18 22:32:44]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考复习辅导   阅读:68930

概要:13、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副词。原因,缘由,机缘)(六)解释下列句中的“于”或“于是”:1、①贫者语于富者曰。(介词,对)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对于) 2、乃设九宾礼于庭。(介词,在)3、燕王欲结于君。(介词,与,跟,同)4、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介词,到)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介词,到)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自; 后一个“于”, 介词,比)6、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介词,在......方面)7、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②受制于人。(介词,被)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介词,被)8、不拘于时,学于余。(后一个“于”, 介词,向)9、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10、①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③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11、于是余有叹焉。(因此,对此)12、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见……于”表示被动)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2017届高三语文总复习(18个常见文言虚词),标签:高考复习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13、于今无会。(《孔雀东南飞》)(副词。原因,缘由,机缘)

(六)解释下列句中的“于”或“于是”:

1、①贫者语于富者曰。(介词,对)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对于)

2、乃设九宾礼于庭。(介词,在)

3、燕王欲结于君。(介词,与,跟,同)

4、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介词,到)

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介词,到)

5、青,取之蓝,而青于蓝。(介词,从,自; 后一个“于”, 介词,比)

6、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介词,在......方面)

7、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受制于人。(介词,被)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介词,被)

8、不拘于时,学余。(后一个“于”, 介词,向)

9、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10、①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③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11、于是余有叹焉。(因此,对此)
12、①吾长大方之家(《秋水》)(“见……于”表示被动)
    ②今是溪独愚,何哉(《愚溪诗序》)(“见……于”表示被动) 

五、选择题

(一)下列对“与”的分类错误的一项是:(    A    )

A. 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③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连词。和,跟,同。)
④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连词。和,跟,同。)

B.介词。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C.介词。比,和……比较。
①谓其妻曰:“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与:固定短语,表比较和选择,译为“和……比较,那一个更……”)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D.动词。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E.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二)下列对“与”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② )

①吾与点也。(动词。赞许,同意。)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动词。给予,授予。)  (动词。赞许,同意。)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动词。结交,亲附。)
④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动词。结交,亲附。)

(三)为“则”分类错误的一项是(   B    )
A.连词。表承接。译为"就""便""那么"或"原来是"“已经是”。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②临视,则虫集冠上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④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⑤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B.连词。表并列。(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②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⑧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连词。表条件、假设。译为“假使”“如果……那么”“要是……就”“就”“便”。)

C.连词。表转折,译为"可是""却"。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
D.连词。表选择。常和“非”“不”呼应,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②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资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四)对“则”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④   )

①则者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就是)

②居则曰:“不吾知也!”(同“辄”,总是,常常。)

③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则是】只当是。)
④《论语》六则。(准则,法则。)(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⑤以身作则。(准则,法则。)

(五)为“者”分类错误的一项是(  D   )

A、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 “......的(人、事情、地点)”

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②有复言令长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③秦自缪公以来二十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B、在主语后,表提顿或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臣所以去亲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高考复习辅导高考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复习辅导
》《2017届高三语文总复习(18个常见文言虚词)》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