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实词释义的设误角度与应对策略» 正文

文言实词释义的设误角度与应对策略

[03-25 05:48:1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考文言文复习   阅读:68689

概要: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是每年高考的重点考查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各地高考题在文言文阅读考查中,对文言实词显性与隐性的考查均在5-8分,有些省市(如2007年高考上海卷)事实上已占到了10分左右。因此,加强文言实词考点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高考文言实词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研究2007年全国各地18套高考试题,我们会发现文言实词含义考查设题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给出文中四个句子和加点词的含义,要求选出词义解释不正确的项;二是要求直接解释具体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三是给出有加点词的语句,要求选出四个选项中不存在(存在)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的项。当然,还有放在翻译题中考查重点实词在句子中的含义等题型,这一题型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这里,我们着重探讨的是第一种设题方式的设误角度及应对策略。设误角度一:无中生有(似是而非),即根本无此义或解释不合情理【例1】(2007年高考四川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尝治室于毁垣中 治:修建B. 臣不敢私 私:独占C. 且言其子仁杰可用状 状:情况D. 为留守者居半 居:超过D项将“居”解释为“超过”,放

文言实词释义的设误角度与应对策略,标签:文言文复习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是每年高考的重点考查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各地高考题在文言文阅读考查中,对文言实词显性与隐性的考查均在5-8分,有些省市(如2007年高考上海卷)事实上已占到了10分左右。因此,加强文言实词考点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
  高考文言实词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研究2007年全国各地18套高考试题,我们会发现文言实词含义考查设题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给出文中四个句子和加点词的含义,要求选出词义解释不正确的项;二是要求直接解释具体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三是给出有加点词的语句,要求选出四个选项中不存在(存在)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的项。当然,还有放在翻译题中考查重点实词在句子中的含义等题型,这一题型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这里,我们着重探讨的是第一种设题方式的设误角度及应对策略。
  设误角度一:无中生有(似是而非),即根本无此义或解释不合情理
  【例1】(2007年高考四川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尝治室于毁垣中 治:修建
  B. 臣不敢私 私:独占
  C. 且言其子仁杰可用状 状:情况
  D. 为留守者居半 居:超过
  D项将“居”解释为“超过”,放在句中表示“超过一半”,似乎很通顺,很合情理。但仔细考虑一下,“居”除了“居住”“处在”“占有”等词义外,与“超过”并无任何关联,“居”根本无“超过”之意。即使在表示“过了……时间”之意时也不能解释为“超过”,如“居十日,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古汉语中表示“超过”之意常用“逾”“过”等。此句中“居”应解释为“占据、占有”之意才与文意上下贯通,即“他在为官的五十年中,做留守的官职占有一半时间”。
  【应对策略】直选法或排除法。即观察解释的词义是否合乎该词的常见义项,或是否横生枝蔓解释不合情理,从而直接选出答案。也可根据所积累的词义排除正确项即可选出不正确项。当然,这些方法都需要通过回归语境去检验,以增加“保险系数”。
  设误角度二:以今释古
  考生掌握实词如果不够牢靠,往往用今义去理解古义,造成以今释古的现象。出题者也常借用以今释古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实词的掌握情况,这种设误角度多针对古今异义词而言。
  【例2】(2007年高考江西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 济:补益
  B. 如是而后赋可完 完:结束
  C. 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请
  D. 比岁蠲,比岁免 比岁:连年
  B项中“完”今义就是“结束”,但古汉语中此义极少见,而且将此义代入原句之后文意不能贯通。此处明显是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实词,句中应为“缴清”之意。在原文语境中我们会发现“完”有“赋”与之搭配,是说“像这样催缴之后赋税才能缴清,然而缴清赋税之后老百姓就有十分之七八的人死了”,这样文意才能贯通。由于D项“比”作“挨着、连着”解,考生不熟悉,所以D项成了最大干扰项。其实在《促织》中有“纳比笼中”,在《核舟记》中有“其两膝相比者”,其中的“比”均为“挨着、连着”。可见平时的积累是相当重要的。
  【例3】(2007年高考天津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乐正夔一足,信乎        信:相信
  B. 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进:进用
  C. 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节:关键
  D.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汲:打水
  A项“信”作词的今义“相信”,很容易引起考生的误解,但根据上下文意,原句是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核实情况,将“相信”代入其中就不贯通了,所以此处“信”应解释为“确实、正确、真的”。《促织》“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中的“信”即此义。
  【例4】(2007年高考重庆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充:担任
  B. 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   遄:速疾
  C. 江南、浙东流亡载道    载:负载
  D. 始于容隐,成于蒙蔽    容:包庇
  C项“载”在古汉语中是多义词,有“装载”“充满”“记载”“年”“开始”等意思,这里解释为今义常用的“负载”,代入原文就是“负载道路”,明显讲不通,因而为错误项。再加上我们熟悉的成语“怨声载道”中作“充满”讲,也可用于佐证我们的判断。
  【应对策略】代入辨别。即将词义代入原句,看是否合乎情理,上下文意是否通顺,比较鉴别其与现代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如果能找出更为恰当的词义替代,即可初步判断此词义不正确。
  设误角度三:不明通假
  通假现象是文言实词的常见语言现象,要掌握此类现象需丰富的积累和敏锐的观察力,因而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我们强化这一意识,根据上下文也是可以识别正误的。
  【例5】(2007年高考湖南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 害:妨害
  B. 其身体则可       体:实践
  C. 讴癸倡,行者止观    倡:倡导
  D. 王试度其功       度:衡量
  C项“倡”为形声字,从人,昌字,本义为唱歌的艺人,有引申义为“歌唱”,也可理解为通“唱”,原文是说“讴癸唱起歌来,走路的人停下来观看,筑墙的人不感到疲劳”,将“倡导”放到语境中是不合文意的。
  【应对策略】语境推断。也就是将各个词义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推断,看是否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将错误项从通假字角度解释是贯通的,则判断正确。
  设误角度四:忽略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内容,除了在选择题中常考,翻译题中也很常见。复习备考中要注意分析和辨别各类活用现象,灵活而熟练掌握辨析的方法,注意准确解释。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如果不熟悉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不按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例6】(2007年高考北京卷)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法弗能正也  正:正确
  B. 死不还踵   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 上唱而民和  唱:倡导

[1] [2]  下一页


Tag: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文言文复习
》《文言实词释义的设误角度与应对策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