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西方阵营中原来依赖美国援助和扶持的法国、西德、日本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均高于美国。相比之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则由1948年的54.6%降为1970年的37.8%,下降了16.8个百分点。在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美国、西欧、日本三个中心。 苏联的经济力量,由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0%上升到1970年的60%左右,在军事方面,美苏力量对比开始出现明显变化。1969年年中,苏联洲际导弹增至1060枚,赶上了美国。苏联还在60年代末开始发展和部署反弹道导弹系统,走到了美国前面。长期处于核优势的美国第一次面临美苏战略力量接近均衡的局面。不仅如此,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还建成了一支能对美国造成威胁的远洋海军。与此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亚、非、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组成了占世界人口近3/4,占世界面积近2/3的第三世界。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战略资源,控制着战略要地,占据着联合国3/4的席位。他们对国际事务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影响,并成为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主力军。7)尼克松主义的提出 1969年1月尼克松入主白宫。1969年7
第一课 第八框 活动课 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前,标签:九年级政治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西方阵营中原来依赖美国援助和扶持的法国、西德、日本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均高于美国。相比之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则由1948年的54.6%降为1970年的37.8%,下降了16.8个百分点。在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美国、西欧、日本三个中心。
苏联的经济力量,由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0%上升到1970年的60%左右,在军事方面,美苏力量对比开始出现明显变化。1969年年中,苏联洲际导弹增至1060枚,赶上了美国。苏联还在60年代末开始发展和部署反弹道导弹系统,走到了美国前面。长期处于核优势的美国第一次面临美苏战略力量接近均衡的局面。不仅如此,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还建成了一支能对美国造成威胁的远洋海军。
与此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亚、非、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组成了占世界人口近3/4,占世界面积近2/3的第三世界。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战略资源,控制着战略要地,占据着联合国3/4的席位。他们对国际事务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影响,并成为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主力军。
7)尼克松主义的提出
1969年1月尼克松入主白宫。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谈到了美国对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政策。这就是尼克松的"新亚洲政策",后来很快被称为"关岛主义"或"尼克松主义"。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又在堪萨斯发表讲话,在讲话中承认国际战略格局已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而是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1973年3月19日,美军全部撤出越南。主动采取行动,谋求同中国对话,拿同中国接近这张牌压莫斯科,并使中苏都不得不向美国作出让步与妥协。对苏联推行"缓和"外交。1974年6月,同北约盟国共同发表《大西洋关系宣言》,美国不再反对英、法独立的核力量,使美欧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对日本,则于1969年11月签订美日《归还冲绳协议》,从而开始了被尼克松吹嘘的美日关系的"新纪元"。
8)苏联的全球积极进攻战略
1964年上台执政的勃列日涅夫的主要战略目标,是逐渐形成为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虽然,70年代苏联经济已开始出现"停滞现象",但苏联领导人盲目乐观,我行我素。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在亚、非、拉共攫取20多个海空军基地的使用权。1971年5月签订苏埃友好合作条约,提供50亿美元经济、军事援助,派遣军事专家顾问达18000多人。继而又把叙利亚选作立足点。在南亚地区,把阿富汗和印度作为其亚太战略和南下战略的两根支柱。1979年入侵阿富汗。1965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冲突激化后,苏乘机加紧向印度输出军火。在非洲地区,70年代中、后期,在安哥拉民族解放组织间制造分裂,并把大批古巴军队运进安哥拉,扩大安哥拉内战。在非洲之角,大力支持埃塞俄比亚,1978年两国签订友好合作条约。及至70年代末,以苏联出兵阿富汗及支持越南侵柬为标志,苏联的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峰。而这恰恰成了苏联进一步陷入内外困境的标志。
9)70年代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与欧安会的召开
由于美国的尼克松及其后继者和苏联的勃列日涅夫都在寻求缓和,这就导致了60年代末到70年代东西方缓和局面的出现。到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缓和"告一段落。这在美苏关系史上被称为"第一次缓和"。从1969年11月起,美苏开始就限制战略武器问题进行会谈。1972年5月22日到30日,尼克松到苏联进行正式访问,并同勃列日涅夫举行会谈。这是战后第一个美国总统对苏联的访问。同年10月,美苏签订了贸易协定。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这次会谈,标志着东西方关系进入缓和高潮。
1974年6-7月间,尼克松再次访苏,后不久,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福特继任总统。福特政府基本上继承了"尼克松主义",仍把"缓和"作为对苏政策的首要问题。卡特政府对苏联推行的仍是"缓和战略",但其策略又有所发展变化。他上台伊始,在就职演说中就为人权外交定下了基调。企图在遵循缓和路线的同时给这种外交添加上"人权"这一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新成分,由被动转为主动。
10)从僵硬对抗到第二次缓和
罗纳德·里根于1981年担任美国总统,里根上台后,在对外政策方面提出一套"以实力求和平"的新的"遏制"政策。于1983年3月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SDI)即所谓星球大战计划。除军事实力外,里根的"以实力求和平"的战略还包括政治、外交、经济和情报等各种手段的应用。里根当局还特别强调对外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里根的第一届任期,是美苏关系20年来的谷底。"但是至1985年里根第二任期开始,特别是1987年以后,美苏关系有了很大改善,被认为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即第二次缓和时期。美苏关系由以军事竞赛和对抗为主进入了以综合国力较量和对话为主的新时期。1985年3月上台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以军控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从总体上看,他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 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这恰恰迎合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需要。
从美国方面来说,80年代初里根提出"重整国威"后,背上了军费开支负担的沉重包袱。从1981到1987年的7年里,美国共花去军费2万亿美元,联邦政府的财政收支连年出现巨额赤字,要继续同苏联对抗和扩充军备,显得力不从心。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戈尔巴乔夫的全球缓和战略和"新思维"与美国的需要一拍即合。
1987年以后,美国明确表示支持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1987年12月8日,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在美国华盛顿白宫签署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核导弹条约即"中导条约"。它是自出现核武器以来达成的第一个削减核军备的协议,并且是美苏之间第一次就销除整个一种类型的导弹达成协议。美国改变了用阿富汗和柬埔寨两场战争消耗和孤立苏联的做法。不断声称,美国无意将苏联拖在阿富汗,愿意与苏联寻找"共同点",政治解决阿、柬这两个"热点"问题。从85到88年的3年里,美苏两国在扩大双边接触、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进展,签订了43个双边协议。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九年级政治教案,九年级政治教案大全,教案大全 - 政治教案 - 九年级政治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