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2、中美关系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在中国人民革命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席位,理应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但从1950年起的20年间,由于美国执行敌视中国的政策,这个问题在联合国里始终没有解决。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和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7月16日,中美同时发表尼克松将要访华的公报后,美国在联合国中继续排斥中国的政策看来已走到了尽头。在1971年第26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席位期间,10月25日,美、日的所谓"重要问题"提案以55票赞成(包括蒋介石集团一票),59票反对,15票弃权而被否决。接着,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关于立即驱逐蒋介石集团代表和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利的提案,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获得通过。中国的合法席位在联合国组织恢复。1969年1月尼克松入主白宫后,面对美国长期敌视中国政策的破产和苏联崛起的严重挑战的现实,把改善中美关系作为迫切任务之一。1971年4月6日,在日本参加世界锦标赛的美国乒乓球队
第一课 第八框 活动课 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前,标签:九年级政治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2、中美关系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在中国人民革命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席位,理应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但从1950年起的20年间,由于美国执行敌视中国的政策,这个问题在联合国里始终没有解决。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和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7月16日,中美同时发表尼克松将要访华的公报后,美国在联合国中继续排斥中国的政策看来已走到了尽头。在1971年第26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席位期间,10月25日,美、日的所谓"重要问题"提案以55票赞成(包括蒋介石集团一票),59票反对,15票弃权而被否决。接着,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关于立即驱逐蒋介石集团代表和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利的提案,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获得通过。中国的合法席位在联合国组织恢复。
1969年1月尼克松入主白宫后,面对美国长期敌视中国政策的破产和苏联崛起的严重挑战的现实,把改善中美关系作为迫切任务之一。1971年4月6日,在日本参加世界锦标赛的美国乒乓球队接到了访华邀请。这轰动了整个世界。"乒乓外交"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来人员交往隔绝的局面。接着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于7月9日到11日由巴基斯坦秘密访华。他同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举行了会谈。7月16日,中美同时公布了基辛格秘密访华并宣告尼克松将访问中国消息。基辛格说公告的发表"在一夜之间改变了国际政治结构"。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到达北京。这是第一个美国在职总统来华访问。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上海公报的发表,是尼克松主义代替杜鲁门主义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是中美关系的转折点。它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的敌对状态,对整个国际关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从中美公报的发表到1974年底的两年多时间里,27个国家先后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两国决定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建交结束了长期以来中美关系的不正常状态,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一些错误做法,仍然是中美关系中的严重障碍。1979年3月美国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1987年中美贸易额是建交时的8倍,美国已成为中国的第二大外国贸易伙伴,美国在华私人投资居外国在华投资之首。美国不愿放弃干涉别国内政的霸道做法,仍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基本障碍。
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的20年里,日本政府一贯追随美国,敌视中国。1972年9月25日,首相田中、外相大平正芳等应邀来华访问。29日,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1978年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在北京签字。随着两国邦交正常化和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两国关系不断发展。两国关系的发展总的来看,主流是好的、正常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影响两国关系的消极因素。日本政府在1982年审定教科书时篡改"侵略",官方正式参拜靖国神社等,违背了中日联合声明的原则。
四、重大挫折(板书)
1、东欧剧变
P32 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先后丧失政权。
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苏联解体
P32 进入20世纪90年代,苏联许多加盟共和国相继宣布独立,1991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解体。
3、苏联解体前后经济、社会状况的比较
1)解体前
1951-1982年,苏联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比美国高出1-2倍。195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不到美国的30%,1980年已达到80%以上;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有美国的31%,1980年已达到67%。
在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和军事力量方面,苏联在不少方面都具有优势,如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飞船,都是苏联制造的。
90年代俄罗斯的生产衰落比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更严重。在俄罗斯,实际人均收入下降80%,国内生产总值下降55%以上。俄罗斯政府一年的收入还不到美国财政部一周的收入。
2)解体后
苏联解体十余年来,俄罗斯老百姓曾历经生活水平的急剧下降和剧烈震荡,近几年才开始好转。今天,他们生活得怎么样?
穷人依然不少。据统计,目前20%的俄居民具有较强的购买力,其余居民只能购买较为廉价的商品,俄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的差距高达40倍。俄罗斯官方的正式统计数字表明,目前俄罗斯大约仍有近三成的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在近几年俄经济状况好转的情况下,一些俄罗斯地区贫困人口的比重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升高,尤其是在中小城市和农村。
老百姓正在走出贫困。穷人在俄罗斯所占比例不小,但俄罗斯社会学家指出,这并不是俄罗斯社会的主流阶层。俄罗斯社会在经历了十余年的动荡之后,大多数普通百姓的生活正在逐步好转。在苏联时期,卢布坚挺(1卢布一度可以兑换3美元)。但解体后,俄罗斯开始全面私有化,所有商品价格飞涨,而卢布价值却一落千丈,最低时甚至要1万多卢布才能兑换1美元。百姓手里成千上万的储蓄没用多久就变成了一堆废纸。20世纪90年代,人们生活刚刚开始稳定,很快俄又爆发了1998年金融危机,卢布一夜之间又贬值了4/5,人们手里的钱再一次被掏空。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俄半数以上的居民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在1998年金融危机后,俄人民的生活从低谷开始逐渐恢复,特别是普京执政后,人民生活渐趋稳定,开始走出贫穷的阴影。但在普通老百姓眼里,情况并没有那么乐观,"俄罗斯还没有摆脱危机"。
现在俄罗斯人的期待更为现实,半数以上的俄罗斯人认为,"生活很艰难,但还能凑合";有两成人认为,"生活没有那么糟糕";而认为"无法生活下去"的人数则从四成半下降到两成。调查结果还表明,虽然俄罗斯百姓认为"贫富阶层差距悬殊令人难以忍受",但是他们同时也知道,走回头路是不可能的。人们正在调整自己,努力去适应"新生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九年级政治教案,九年级政治教案大全,教案大全 - 政治教案 - 九年级政治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