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对溥耘老师《黄鹤楼送别》教学的评析» 正文

对溥耘老师《黄鹤楼送别》教学的评析

[10-21 00:57:12]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539

概要:对溥耘老师《黄鹤楼送别》教学的评析 彭慧勇 发表 溥耘老师是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中心小学的一位青年教师,《黄鹤楼送别》是她代表红塔区参加玉溪市2008年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手竞赛荣获一等奖的课。溥老师设计并执教的这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其突出的“探索性”和“创新性”。《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独有的一种形式——俗称“文包诗”,即在一篇课文中既有文又有诗,诗是文之源,文是诗之流。其实,课文是教材编者依据古诗之意,编撰出的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的情景。我想,其目的主要有三:一是再现古诗创作情景,引导学生了解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升华、灵感的产生、诗兴的迸发等过程;二是再现古诗创作的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三是便于学生诗文对照,便于学习、理解、体会诗意诗情,便于分析两种不同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及各自特点。关于“文包诗”这类课文的教学,我还没有看到过较为权威的观点,尚处在探索、研究、整理阶段,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三种教学思路。第一种是:从诗入手,以文解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对比分析特点。第二种是:诗文齐进,诗文对照,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对比分析特点。第三种是:从文入

对溥耘老师《黄鹤楼送别》教学的评析,标签: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对溥耘老师《黄鹤楼送别》教学的评析 
 
 
彭慧勇 发表
 
 
 
溥耘老师是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中心小学的一位青年教师,《黄鹤楼送别》是她代表红塔区参加玉溪市

2008年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手竞赛荣获一等奖的课。溥老师设计并执教的这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其突

出的“探索性”和“创新性”。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独有的一种形式——俗称“文包诗”,即在一篇课文中既有文又有诗,

诗是文之源,文是诗之流。其实,课文是教材编者依据古诗之意,编撰出的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的情景

。我想,其目的主要有三:一是再现古诗创作情景,引导学生了解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升华、灵感的产生

、诗兴的迸发等过程;二是再现古诗创作的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三是便于学生诗

文对照,便于学习、理解、体会诗意诗情,便于分析两种不同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及各自特点。

关于“文包诗”这类课文的教学,我还没有看到过较为权威的观点,尚处在探索、研究、整理阶段,我

个人认为主要有三种教学思路。第一种是:从诗入手,以文解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对比分析特点

。第二种是:诗文齐进,诗文对照,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对比分析特点。第三种是:从文入手,由文

到诗,了解情景,体会情感,体验创作历程,对比分析特点。溥老师选择了第三种教学思路进行设计和

实施,我认为是最具“探索性”和“创新性”的一种教学思路,也是最符合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的一

种教学思路。

教学中,溥老师“从文入手”,引题后直接进入课文全文朗读和整体理解、整体把握。之后,以“景”

和“情”为线索,紧紧扣住“饯行”、“深藏”、“对饮”、“对话”、“伫立”、“凝视”等细节,

紧紧扣住“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等景物,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体

会诗人情感的发展、变化、升华。最后,在“此情”、“此景”中,诗人自然“按捺不住”“激动的心

情”,自然“按捺不住”大发的“诗兴”,自然“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其实,这就是古人诗

论之精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

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时,老师让学生有感情地高声吟诵

几遍古诗、配乐学唱古诗、背诵古诗,并没有对诗意做更多的分析和理解。我想这也正是溥老师的一个

大胆创新之举。的确,在“此情”、“此景”中吟诵这首古诗,对诗的理解已经是“水到渠成”,已经

是非常深刻了。此时,再好的分析和理解,无疑都是“画蛇添足”和“狗尾续貂”了。

最后,溥老师又设计和实施了“对比分析两种文体的特点”环节,引导学生体会同一事物、同一情感的

不同表达方法及特点。大致了解了文的具体、详细,诗的简略、概括;文的自由,诗的严谨等特点。

溥老师《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教学,我认为除了达到了“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的教学目标外,还实现了另外两个重要的、特别的目标:一是诗歌创作的启蒙;二是诗文的不同特点

的初步认识。这堂课,无论是对于教师来说,还是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收获颇丰”的。

最后,我认为这堂课主要有两点不足。一是在学习第三自然段——“对饮对话”一段时,表演遍数过多

,教师与学生争朗读。这是青年教师爱犯的毛病。二是“对比分析诗文特点”环节,时间紧了,引导也

不够,所以像“诗有节奏,文没有节奏”、“诗押韵,文不押韵”、“文便于叙事,诗便于抒情”等重

要特点都没有涉及。建议青年教师们,还应该在提高文学修养方面多下功夫。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案
红塔区大营街镇中心小学:溥 耘

一、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

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架

设生活和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

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感悟李

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本课设计运用“商讨教学法”,将学生放到了主动获取知识的地位。教学

设计从问题的提出、合作讨论到商讨解决问题,从音乐、图画朗读到诗配画,从听、读、说到悟,使学

生尽显主人翁的风采,处于全方位美的享受,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

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发展结果、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

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1] [2]  下一页


Tag: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对溥耘老师《黄鹤楼送别》教学的评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