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课堂实录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俞鸿瑛《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实录» 正文

俞鸿瑛《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实录

[02-25 14:35:1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   阅读:68115

概要:师:到了现代,思乡之情仍未改变,这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诗——师:同学们,虽然我们不是诗人,但永远割不掉的是浓浓的乡情,舍不掉的是浓浓的亲情,当我们身在远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就会想起唐朝的少年诗人王维写下的这首经典的思乡诗。生:齐诵。[点评:以思乡诗为文化主题,重组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厚重大气。]师:今天的作业(必做题)1、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选做题)2、读背两首反映思念之情的古诗,理解诗意,感悟诗情。3、现在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请你调查一下现在的人们怎样过这个节的,与同学交流交流。[点评:分层次布置作业,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其实第一项作业在课堂上基本完成了,我相信大部分孩子已经能够背诵了。后两项作业是教学的拓展,积累思乡诗,调查重阳节的当地风俗,培养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几点想法]:听课当时,我的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奇怪的想法——如果我们的语文课没有电脑怎么办?是不是还会这样先集中出现一段话,再组织教学呢?我想肯定不会是这个样子。说实话,我们平时的家常课肯定是以本为本,不会专门去化时间做课件。也许是我的想法太老土了,让大家见笑了。也许正因为

俞鸿瑛《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实录,标签: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师:到了现代,思乡之情仍未改变,这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诗——
师:同学们,虽然我们不是诗人,但永远割不掉的是浓浓的乡情,舍不掉的是浓浓的亲情,当我们身在远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就会想起唐朝的少年诗人王维写下的这首经典的思乡诗。
生:齐诵。
[点评:以思乡诗为文化主题,重组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厚重大气。]
师:今天的作业(必做题)1、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选做题)2、读背两首反映思念之情的古诗,理解诗意,感悟诗情。3、现在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请你调查一下现在的人们怎样过这个节的,与同学交流交流。
[点评:分层次布置作业,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其实第一项作业在课堂上基本完成了,我相信大部分孩子已经能够背诵了。后两项作业是教学的拓展,积累思乡诗,调查重阳节的当地风俗,培养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几点想法]:
听课当时,我的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奇怪的想法——如果我们的语文课没有电脑怎么办?是不是还会这样先集中出现一段话,再组织教学呢?我想肯定不会是这个样子。说实话,我们平时的家常课肯定是以本为本,不会专门去化时间做课件。也许是我的想法太老土了,让大家见笑了。
也许正因为教师预设得过深了,教学流程过于直捷简便了,所以会节省出很多时间,看来这个时间是多媒体帮我们教师省出来的。
如果不用多媒体了,孩子们也许需要更多的时间品品文字,圈圈画画,读读说说,对课本的亲近感,对文字的亲近感,拉得更近了。比如讲第一段,教师问学生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很思念家乡的?在学生自由感悟的基础上,还可以抓几个关键词,例如“15岁”是言离家年龄之小,“两年”是说离家时间之长,“他”是说孤身一人离开家乡。再比如说,理解第二段“倍思亲”,同样可以采用品词析句的方法来解读。这样的教学很扎实,是用语文的意识,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看来我还是有点土,有点保守了。
如果再从文包诗的角度再说几句的话,我觉得俞老师对文的理解已经很透彻了,如何在诗上面再做做文章。比如说诗的题目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想想课文的题目有什么特点呢?(显然是选取诗歌中名句来做题目的。)让学生比较一下更喜欢哪个题目呢?那么古诗的题目告诉我们什么呢?可以抓住题眼——“忆”来展开。“忆”是回忆,更是思念。为什么这么思念呢?怎么思念的呢?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从意义的理解到诗歌的感情朗读似乎教学得更充分一些,也更扎实一点。是不是我还是那么土,有点落伍了呢?也许是我最近听课太少的缘故。说得不对,请谅解。
多听名师的课能够提升我们上课的品位,以后还得多向年轻教师学习。
 

上一页  [1] [2] 


Tag: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课堂实录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
》《俞鸿瑛《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实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