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第七讲 舒婷:诗歌意象的和平演变一、舒婷简介舒婷(1952-),原名龚舒婷、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出生于厦门石码镇,从小生活在美丽的南中国海滨。1969年初中未毕业,赴闽西山区插队——被驱遣到福建西部的山区接受“再教育”。同年开始写诗。三年后返城,当过建筑工、炉前工、挡车工、浆纱工、焊锡工等。1979年,她的《致橡树》在《诗刊》发表,一举成名,成为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1998年后主要写作散文随笔。她的著作主要有:诗集《双桅船》(1982年)、《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2年)、《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1992年)、《舒婷的萤》()、《舒婷的诗》(好多不同的版本)、《一种演奏风格:舒婷自选诗集》(2009年),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真水无香》(2008年)、《今夜你有好心情》(2003年)、《露珠里的“诗想”》及《《舒婷文集》3卷(1998年)。作品被翻译成20多国文字。现任福建省文联副主席。二、舒婷诗歌直接明快的语言在“朦胧诗”的三个代表性诗人当中,舒婷的诗歌是最不朦胧即最容易解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现代诗人舒婷及其诗歌,标签: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http://www.88haoxue.com第七讲 舒婷:诗歌意象的和平演变
一、舒婷简介
舒婷(1952-),原名龚舒婷、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出生于厦门石码镇,从小生活在美丽的南中国海滨。1969年初中未毕业,赴闽西山区插队——被驱遣到福建西部的山区接受“再教育”。同年开始写诗。三年后返城,当过建筑工、炉前工、挡车工、浆纱工、焊锡工等。1979年,她的《致橡树》在《诗刊》发表,一举成名,成为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1998年后主要写作散文随笔。她的著作主要有:诗集《双桅船》(1982年)、《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2年)、《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1992年)、《舒婷的萤》()、《舒婷的诗》(好多不同的版本)、《一种演奏风格:舒婷自选诗集》(2009年),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真水无香》(2008年)、《今夜你有好心情》(2003年)、《露珠里的“诗想”》及《《舒婷文集》3卷(1998年)。作品被翻译成20多国文字。现任福建省文联副主席。
二、舒婷诗歌直接明快的语言
在“朦胧诗”的三个代表性诗人当中,舒婷的诗歌是最不朦胧即最容易解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舒婷的诗歌中大量的句子,属于直接的言说与抒情,如:“大海的日出/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大海的夕阳/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致大海》)
(二)舒婷为读者的进入设置了好多善意的“路标”。舒婷的诗歌中有大量诸如“纵然……也”、“与其……不如”、“若是……又”等假设、虚拟、让步、关联的句式,这样路标式的语言,让诗歌语言表意清晰、缜密流畅——让诗歌关联起读者的基本思维逻辑。
(三)舒婷照顾到了读者在进行诗歌阅读时的词语资源。她的诗歌中有大量古典意味的词语,如“夜阑”、“浣洗”、“岸柳”、“残月”、“飞鸿”等,这样的语言,读者们似曾相识,积淀较多,不太陌生——关联起一般读者传统诗词优美典雅的欣赏习惯。
(四)她延续了前一代诗人明快有力的基本口气和简洁清晰的基本句法,如“你有你的铜枝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这样的句式保持了完整的语言链条,如“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静/冷夜的山岩死一般严峻”(《致大海》)
(五)她在词语方面进行适度的——以不影响解读为原则的——创造性的灵活运用,增强了诗歌语言的活力与弹性,如“我要葱绿地每天走进你的诗行/又绯红地每晚回到你的身旁”(《会唱歌的鸢尾花》),“让海鸥和归帆/你的没有写出的诗/优美了/每一颗心的港湾”(《北戴河之滨》),如:“从海岸的山岩/多么寂寞我的影/从黄昏到夜阑/多么骄傲我的心”(舒婷《致大海》)等。
二、舒婷诗歌清新明丽的意象
舒婷的贡献,不在她的诗歌词语方面的上述“妥协”,而在她的诗歌意象方面发动的一场“和平演变”。
舒婷的诗歌,如《致橡树》,一开始即为世人展示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意象世界。舒婷诗歌意象的基本色彩,是清新、明丽、隽美,如橡树、凌霄花、木棉、红珊瑚、独弦琴、塔松、木棉、夜来香、百合花、三角梅、蒲公英、歪歪斜斜的石阶、书亭、长椅、苹果核……,它们含有着南国事物特有的柔丽、绿色的气息,显得温婉、含蓄而多情,构成了“朦胧诗”隐喻结构的基本元素。。如“在你的胸前/我已变成会唱歌的鸢尾花/你呼吸的轻风吹动我/在一片丁当响的月光下”(《会唱歌的鸢尾花》)之“鸢尾花”,如“我的梦想是池塘的梦想/自下而上,不仅映照天空/让周围的垂柳和紫云英/把我吸取干净吧/沿着树根,我走向叶脉/凋谢了,我并不悲伤”(《馈赠》)之“紫云英”等,舒婷用她笔下的这些清新意象,悄悄地改变了中国当代诗歌的那一份着向日葵、青松、翠柏等革命香花的“词汇表”(其实是意象系统),用舒婷自己的话说,就是:“紫丁香和速写簿/代替了镰刀、冲锋枪和钢钎”(《群雕》)。其实,她是用“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在中国当代诗歌的政府军里,“煽动”了一场“新的背叛”。 “革命文学中最常见的向日葵与太阳之间的组合关系转变为鸢尾花与月亮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微妙的组词变化,就是‘朦胧诗’诗歌艺术上的一个小秘密。”
要改变一个事物,先要从内部改变它的元素,舒婷的诗歌,就是一种证明。
三、舒婷诗歌的意象处理
在改变一个事物其内部元素的同时,如能改变这些元素的构成方式,则这种改变,当更为有力。所以,舒婷不只把那些清新的意象简单地带入了诗歌,而是经过了自己的组织。舒婷组织自己诗歌意象群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诗歌意象的并置
诗歌是语言的盛宴,更是意象的欢聚,也许是舒婷自己也感受到了这一种意象的欢聚,所以,她的另一名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甚至使用了意象推出的最直接最简洁的句式:“我是××”,同时把这一句式进行了并置式的排列,形成了一种欢快且有力的气势: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如果仅仅从诗歌的思想情感上看,她的这首诗没有任何特点,甚至是颂歌时代赞美诗的延续,而且,如果从词法与句法的角度看,这首诗也没有什么比前一代诗人不同的地方。但是,这首诗的赞美却是“簇新”的赞美,因为在这首诗中,舒婷心目中那些众多的然而却是清新的诗歌意象“如春蚕吐丝般渐渐抽出,一一呈现”。
(二)诗歌意象的象征化
和其它的朦胧诗人一样,在舒婷的意象处理方式中,也多有象征——尤其是总体象征,即意象直接呈现,却并不言明为什么呈现,即意象作为表现者,却不直接与被表现者发生对应关系。虽然不直接与被表现者产生关系,但是,被表现者却又隐约存在,这就使她的诗歌既超乎现实事物之上,又停留在感性事物之中。如她的《墙》:“我无法反抗墙/只有反抗的愿望/……/很可能/它是我渐渐老化的皮肤/……/一道道畏缩的目光/一堵堵冰冷的墙”象征无疑是多义且复调的。所以,舒婷的许多诗,表现上看是爱情诗,实际上也可看作是某种理想或心理情感、事物状态的一种象征。如《致橡树》,既可以说诗人写的是爱情,也可以说它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所以,象征化的意象处理,就使得那些意象在清新的同时,又意蕴丰富,略显“朦胧”。
上一篇:《呐喊》读后感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