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我与地坛》导学案2» 正文

《我与地坛》导学案2

[10-21 00:23:1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一语文必修二   阅读:68250

概要:我与地坛(节选)[学习目标] 1.体验残疾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及残疾人家人内心的悲苦。 2.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受深切的母爱。 3.熟读课文,揣摩恳切、深沉的浯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北农村插队,3年后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回京后在一家街道工厂做临时工,7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始有小说、散文、剧本等作品发表,为北京作协合同制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老屋小记》;散文《我与地坛》、《好运设计》;长篇小说《务虚笔记》。这篇散文凝聚着作者十五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感受。作者用恳切、优美的文字,把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体验传达给读者,他用他的苦难提高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 恪kè 谨慎而恭敬、恪遵。易读错音与luò音混淆。 猝cù 突然,出乎意料,如猝然。本字与萃(出类拔萃)粹(纯粹)碎(碎石)易混淆。 隽juàn (言语、诗文)意味深长:语颇隽永,耐人寻味。隽又读jùn同“俊”相貌清秀好看如隽秀。 窥kuī ①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②暗中察看。 生词

《我与地坛》导学案2,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我与地坛(节选)

[学习目标]

1.体验残疾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及残疾人家人内心的悲苦。

2.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受深切的母爱。

3.熟读课文,揣摩恳切、深沉的浯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北农村插队,3年后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回京后在一家街道工厂做临时工,7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始有小说、散文、剧本等作品发表,为北京作协合同制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老屋小记》;散文《我与地坛》、《好运设计》;长篇小说《务虚笔记》。这篇散文凝聚着作者十五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感受。作者用恳切、优美的文字,把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体验传达给读者,他用他的苦难提高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

恪kè 谨慎而恭敬、恪遵。易读错音与luò音混淆。

猝cù 突然,出乎意料,如猝然。本字与萃(出类拔萃)粹(纯粹)碎(碎石)易混淆。

隽juàn (言语、诗文)意味深长:语颇隽永,耐人寻味。隽又读jùn同“俊”相貌清秀好看如隽秀。

窥kuī ①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②暗中察看。

生词

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没有改变。

熨贴:yù tiē贴切,妥贴。

坍圮:tān pǐ毁坏、倒塌。

灼烈:火烧、火烫般的。

1.课文思路

《我与地坛》实际由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前一个部分(1~7段) 主要说“我与地坛”,后一个部分(8~17段)则主要是说“我与母亲”,但仍与地坛保持着一种远远的呼应关系。“我与地坛”作者一路款款道来,似乎不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而只着意于故事所引发的思考。故往往是在每段的开头才有那么隐约的寥寥的交待:“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的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尽管一笔带过,却提示了文章的思路顺序,同时,又成为之后大片意绪发散的出发点,使得散漫的意蕴拢了起来,叙述上获得了“边叙边议”的效果。在这种方式下,作者的议论汩汩而出。后半部分的“我与母亲”则像是一种“意识的流动”,疏落的结构,“触发点”成为串连的线索,反复穿插、切换在回忆与现实之间,由一个意绪带出另一个意绪,但所有的意绪都始终指向母亲,从而把一些看似琐碎的思想片段贯穿成一个浑然的整体。作者几乎是以一种遥想的方式寄予他的心境。

2.课文结构示意图

【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散文凝聚着作者十五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感受。作者用恳切、优美的文字,把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体验传达给读者,他用他的苦难提高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本篇散文以朴实的语言阐释出哲理,赋予“地坛”这一古老事物以新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这一深邃命题的理解。

-

【课文写作特色】

本文言辞恳切、准确,感情真挚、深沉,立意新颖独到。

1.最初作者怀着怎样的心情闯入地坛?为什么他会在地坛中驻留?

两条腿残废后,由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作者带着逃避的心情,想从喧闹的城市中找到一片宁静,找寻另一个世界,地坛便是他找到的另一世界。

作者驻留在地坛是因为: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却失去双腿,而地坛也是一个曾经有过炫耀和浮夸的人文风景,如今却落得“荒芜冷落的如同一片野地”。相同的命运轨迹,使作者遇到地坛后便一见如故。但是地坛的生命历程显然更长,四百年的风雨剥蚀,让地坛“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欲见苍幽,到处的野草黄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荡”,这种不动声色的渲染让作者停留思考。

2.作者再来地坛,看到风儿、蚂蚁、瓢虫、露珠时,感到“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为什么?

这是地坛对他心灵的启发,使他了解了每个卑微的个体,无论怎样的纤细、渺小、脆弱,无论怎样被忽略、被抛弃、被轻视,他们都会忠实地完成着自己生命的轨迹。而且一旦生命发芽,那么生机就会涌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的地坛,实际上亦有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流淌。这种难以言说的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静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给作者心灵以强烈的震动。

3.作者在地坛中,对于死的理解是怎样的?

作者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就已成为一个既定的事实;一个人出生了,也意味着另一个事实的存在,那就是走向死亡;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4.这一小节的最后一段,作者的视野有了变化,这种变化具体而言是什么?

有了对死亡的理解后,作者的视野转向怎样获得生的问题。他仍在地坛中感受夕阳西下时断壁残垣的历史沧桑,浩瀚宇宙中个体生命的微不足道,命运无常时个人无缘无故遭遇到生存的困境。但他也开始把目光投向有情的生命,投向那历经坎坷后的一曲曲稳健又激昂的生命之歌:寂静的光辉把坎坷照映得灿烂;雨燕的高歌能把天地叫喊得苍凉;冬天雪地上的脚印会让人们的思绪飞扬;苍黑的古柏会把忧郁与欣喜同样承担;暴风骤雨会将草木和泥土叫醒;秋风霜至会让落叶轻舞飞扬。此刻,作者已从自己的不幸中走出,变得平和而宁静,带着欣赏自己的眼光,去关爱生命中的苦难与不幸。

5.母亲了解自己的儿子因残疾而苦闷,在明知儿子有可能选择轻生的情况下,却让儿子独自去地坛,这是为什么?

母亲明白,孩子的痛苦只有自己想通透了才会消逝,而要想通透需要一段独处的过程。她宁愿自己的儿子为解脱痛苦而无目的无方向地追寻,也不愿自己的孩子为逃避痛苦而消沉。因此,每当孩子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他准备,每当孩子离去时,她就坚强地忍受这或许会失去儿子的痛苦。每当孩子长时间不回时,她又主动去找寻。她从来都不对自己的孩子说一句“你为我想想”。

6.作者写道: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那么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找到的路是什么?

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找到一条幸福的路,能在苦难面前不屈地生存,坚强地活着,并且找寻到自己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母亲并不企求儿子成名成家但活得并不幸福。

[1] [2] [3] [4] [5]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必修二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一语文必修二
》《《我与地坛》导学案2》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