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 正文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

[10-21 00:23:1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中语文必修四   阅读:68510

概要:《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了解《孟子》 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4、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掌握有关句式的特点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串讲法,朗读法 课堂实录过程: 教师: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教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教师展示课件: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教师:现在听课文朗读。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教师播放录音两遍。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投影内容: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标签: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了解《孟子》 
  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4、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掌握有关句式的特点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串讲法,朗读法 
  
课堂实录过程: 

教师: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教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教师展示课件: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教师:现在听课文朗读。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教师播放录音两遍。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投影内容: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 ()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 (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 xiáng(7)颁 bān通假字,同“斑”(8)悌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教师: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学生:“民不加多。”  
教师: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学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教师: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学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教师: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学生:(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师读本段,学生朗读并背诵。  
教师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教师: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学生: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教师: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学生: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教师: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学生: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朗读、背诵。 
教师: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学生: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学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教师: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要求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学生: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教师: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学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教师: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学生: 对比 
教师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 :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2.善用比喻(学生可背诵局部何比喻有关的部分)  
3.气势充沛(学生背诵排比句式)  
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展示课件:分类归纳总结本文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加点词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1)树之以桑 (2)可以衣帛 (3)然而不王者  
(4)王无罪岁 (5)既来之,则安之  
2.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异于……(4)未之有也  
3.(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1] [2]  下一页


Tag:高中语文必修四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中语文必修四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