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学生的回答很精彩,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引导) 师:是这样的屈原的第一次回答,核心便是:不容不入渔父针对屈原所陈述的状况,拿出了既容且入的混世之法此法一出,所有的问题便迎刃而解混世法是最彻底、最根本的解决方案,多为世人所用那么,渔父是混世之人吗?这个问题暂且存疑,我们后面解决我们现在先看:屈原认同此种方案吗?他是如何作答的?我们请同学诵读一下此段 生(一位女生举手,朗声读来,语势铿锵,辗转有力):“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师:你读得好,把屈原内心的沉痛与激越充分表现出来了问个问题,你是个女生,为什么要选择读这么男性化的句子,而且还读得这么好? (给学生以切实的追问与鼓励,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在课堂的细微点滴中,才能看出教师是否关注学生这个人) 生:我为屈原的精神所深深感染,所以愿意读! 师:是啊,每次读这几句话,我都为之落泪!我虽做不到屈原这样,但我一直不失一颗真纯的景慕之心屈原这段回荡不已的生命交响曲
《渔父》课堂实录4(获全国中语会第八届“商务印书馆·语文报杯”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标签: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http://www.88haoxue.com(学生的回答很精彩,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引导)
师:是这样的屈原的第一次回答,核心便是:不容不入渔父针对屈原所陈述的状况,拿出了既容且入的混世之法此法一出,所有的问题便迎刃而解混世法是最彻底、最根本的解决方案,多为世人所用那么,渔父是混世之人吗?这个问题暂且存疑,我们后面解决我们现在先看:屈原认同此种方案吗?他是如何作答的?我们请同学诵读一下此段
生(一位女生举手,朗声读来,语势铿锵,辗转有力):“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师:你读得好,把屈原内心的沉痛与激越充分表现出来了问个问题,你是个女生,为什么要选择读这么男性化的句子,而且还读得这么好?
(给学生以切实的追问与鼓励,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在课堂的细微点滴中,才能看出教师是否关注学生这个人)
生:我为屈原的精神所深深感染,所以愿意读!
师:是啊,每次读这几句话,我都为之落泪!我虽做不到屈原这样,但我一直不失一颗真纯的景慕之心屈原这段回荡不已的生命交响曲是由三大句子构成的,两个强而有力的反问句,中间夹着一个死亡句,你如何看这样的句式安排?
生:第一个反问句是从身体感受的角度发出的,爱好洁净,不愿受到污浊的沾染,是人之常情屈原在此基础上,将其上升到精神的层面
师:那为什么将一个死亡句放在其间?
生:为了求得精神上的纯净,屈原甘愿献出生命
师:是啊,屈原说:“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皓”就是“白”,用在这里不多余吗?你如何理解?
生:“皓”是一种有光彩的洁白
师:好!皓,确实是一种有光彩的洁白,是洁白之至也何况“皓皓”连用,何况“皓皓”相联缀再以之状“白”在这里,屈子将自身提炼为纯然的一片皎白,既大且明,既刚且坚我为同学们将屈原的这段话再读一下,大家再次感受
(教师配乐范读)
师(小结):面对渔父提出的既容且入的混世之法,屈原的答语其实是:身体不容,精神不入屈原的死就是他的不死,屈原的失败表现出的正是他的强大!
四、研讨屈原与渔父的第三次对话
师:面对屈原的回答,渔父也表明了自我的观点下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渔父的观点,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渔父的问题是个复杂的问题,且学术界亦有多样的说法教师提问的角度与层次,起到了化难为易、循序渐进、渐入佳境的教学效果)
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沧浪”是美丽干净的自然,渔父是个隐者,他想脱开浑浊的社会,隐居于此
(此句的喻托之意,在学术界存有多样说法学生答得很妙,教师备课当充分深入,切不可以一己之认识,以一家之认识便断然否定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很可以见出教师备课的态度与功力)
师:说得好!那么,渔父与屈原对于浑浊的社会,采取的态度与方法有何不同?
生:屈原是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渔父是濯我缨,濯我足
师:你抓住了关键字“葬”与“濯”渔父在提醒屈原,出世之路的要旨不是“葬(湘流)”,而是“濯(沧浪)”,用江湖与田园濯洗心灵,壮大生命那你们说,渔父是混世的吗?
生:渔父用混世法探试屈原,如若渔父果真是混世的,那他又何必独守江湖
师:讲得真好,大家为他鼓掌这段话有一处矛盾,不知同学们是否关注到了:前面有“鼓枻而去”,后面又有“遂去”走就走了,难道“走”还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吗?
生:前面的“去”是渔父的假走,因为他还有自己的隐士哲学要告诉屈原讲完后,渔父才是真走所以,第二个“遂去”是真走
师:“遂去,不复与言”一语省略了主语,你以为主语应该是谁?
生:主语是屈原,屈原听见了,但他的心志不能改,因此去了
生:主语是渔父,渔父彻底说完了,因此去了
生:主语既是屈原,也可以是渔父,因为他们都没有什么要说的了
师:大家讲得真好!所以段首渔父“莞尔而笑”是什么意味?
(这个问题,似乎应该在此段开始的时候就问,但那时条件准备不齐全,问出来不会有好的效果)
生:既对屈原的说法表示赞同欣赏,又有自己的想法
师:讲得真好!屈原用湘流与浊醉的社会决斗,渔父用沧浪与浊醉的社会绝交把影子投在水里的,都患有洁癖基于这样的基础,他们才能相遇并展开如此深刻的对话屈原是勇者,渔父是隐者如若再加之此前渔父为试探屈原而说到的混世法,全文一共为我们提供了三种处世法,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生:我哪条路都不选,我选择第四条路
师:第四条路,那是怎样的一条路?
生:改革!
(学生的自然生成,出乎教师的意料,足以震撼人心!)
师:找到的这第四条路真是太好了,你是中国的希望我代表所有听课的老师向你鞠躬表示敬意!(教师鞠躬)我一直觉得这个世界的未来与我相关,我们渴求未来的世界变好变美,那我们首先就要在教育上培养出这样的人来!你在课堂中爆发出的是高贵的思想!
【执教感言】
在课堂设计中,我们一直习惯关注“技”,不太重视“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学生的精彩单纯安置建立在精妙完美的课堂设计上我们教师对于课堂成功的追求,一直沉浸在“技”的研究与探求中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就是课堂设计大师其实,在学生面前显现绽放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有感受力的人,一个能流泪的人,一个生命跳荡奔涌的本真的人,一个不断思考的人,对于学生的影响与建设将起到更为深刻和巨大的效力与作用我们对于学生,不能仅仅将他们当做工作对象;教师则冷静娴熟地运用“技”、把握“技”、实现“技”、创造“技”我们的课堂,不能总是期待这样的状况:教师按时上课,铃声一响,准时下课不多一言,不少一语,处处恰到好处我们的教师犹如一台精巧的机器,在课堂的把握与驾驭上完美无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教师也是活生生的人,人与人之间,不仅需要“技”,更需要真实、坦诚、热情与生命力的发扬真正的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是上语文课技能、技巧、设计之大师,他更应该展现给学生的是:一个很语文的人,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有血肉有热爱有文化有教养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一个敢哭敢笑敢打敢拼敢爱敢恨的人!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