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1.( )具答之。2.( )问(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4.林尽( )水源。六.反复诵读,感受桃花源内外世界的不同,体会陶渊明虚构理想社会的时代根源。1.桃源中人为何来此? 2.桃源中人为何皆叹惋? 3.桃源中人为何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4.作者为什么又写后人无法寻找到世外桃源?
《桃花源记》教学互动练习卷,标签: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1.( )具答之。
2.( )问(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
4.林尽( )水源。
六.反复诵读,感受桃花源内外世界的不同,体会陶渊明虚构理想社会的时代根源。
1.桃源中人为何来此?
2.桃源中人为何皆叹惋?
3.桃源中人为何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4.作者为什么又写后人无法寻找到世外桃源?
第二部分:综合探究
一.指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二.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分别解释。
1.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义: 今义:
5.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古义: 今义:
6.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今义:
7.诣太守,说如此。 古义: 今义:
三、选择与句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
1.屋舍俨然( )A.好像 B.整齐的样子 C.严肃的样子
2.欲穷其林( )A.彻底 B.穷尽,尽 C.没有钱,与富相对
3.芳草鲜美( )A.色彩鲜艳美丽 B.新鲜美丽 C.这里指味道好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A.妻子一人;没有出路的地方 B.妻子一人:与世隔绝的地方C.妻子和儿女;与世隔绝的地方
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竟 B.就 C.才
6.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A.标记 B.志向 C.做标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