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藤野先生》课堂实录» 正文

《藤野先生》课堂实录

[10-21 00:22:3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阅读:68683

概要:一、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藤野先生》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学习的目的是“欣赏散文,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文中的人物、事件、景物的描写,品味精妙的语言。”本文的重点是抓住典型事件,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并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对恩师深深感激之情。2、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设计。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展开横向思维,读懂事件与主题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欣赏名家作品的同时,使学生受到前人高尚情操的熏陶,达到既学读书又学做人的目的.3、学生分析:经过进三年的学习,初三学生对于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他们对于作品内容已经具备了概括,分析能力,但有些内容理解得不够全面、客观。不过,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只要给他们机会,就会展示出来。具有好强,好胜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交流、探索、合作的良好氛围。因此教学中,我以讨论交流为主,“还政于民”适时引导,这样学生会更易接受。 二、课堂实录(一)创设

《藤野先生》课堂实录,标签: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一、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藤野先生》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学习的目的是“欣赏散文,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文中的人物、事件、景物的描写,品味精妙的语言。”本文的重点是抓住典型事件,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并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对恩师深深感激之情。
2、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设计。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展开横向思维,读懂事件与主题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欣赏名家作品的同时,使学生受到前人高尚情操的熏陶,达到既学读书又学做人的目的.
3、学生分析:
经过进三年的学习,初三学生对于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他们对于作品内容已经具备了概括,分析能力,但有些内容理解得不够全面、客观。不过,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只要给他们机会,就会展示出来。
具有好强,好胜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交流、探索、合作的良好氛围。因此教学中,我以讨论交流为主,“还政于民”适时引导,这样学生会更易接受。

      二、课堂实录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与他人的因素,而老师又是其中很重要的角色.大家所熟悉的鲁迅先生也是这样.
   师: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记得三味书屋中老先生的名字吗?
   生:寿镜吾
   师:今天,我们再通过鲁迅先生的文字一起认识一下鲁迅先生的另一位老师藤野先生。去看看这位洋老师给了鲁迅怎样的印象和影响。
(导语的设计,抓住学生初读中的漏洞,许多学生读后并没想到 ,鲁迅先生在私塾中的启蒙老师.导语的设计意在“温故而知新”。既简洁,节省时间,又能一下子触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急于了解鲁迅先生的洋老师,激发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的欲望。)
(二)引导学生将事件归类,培养学生概括事件的能力。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课文要求一边细读,一边找出课文中所写的事件,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学生都快速读起来)
    师:时间到,现在谁能概括?其他同学在注意听的过程中,针对文中所写内容可以加以补充更正。
    生1:1)清国留学生的辫子很“标致”
    生2:2)“清国留学生学跳舞”还有3)“作者在仙台受到优待”
    师:刚才这位同学概括出两个,表现很不错的,谁还能概括?积极发言
    生3:4)初见藤野先生,5)留级生介绍藤野先生
(生情绪气氛渐渐高涨,进入思维状态,举手同学也多了起来) 
            生4:6)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7)教“我”改解剖图;8)担心“我”怕鬼;9)问“我”中国女人裹脚之事
            师:这位同学一次概括出四个事件,真的很棒,给些掌声作为鼓励。(生齐鼓掌)
            生5:10)匿名信事件;11)看电影事件
            师:文章结尾部分还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6:12)“我”与藤野先生惜别;13)回国后,忆藤野先生;14)丢、寻藤野先生添改过的讲义
            师:(小结)同学们带着要了解藤野先生——鲁迅的洋老师的想法查找并完成了事件的概括,对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大多数学生仅抓住了直接或间接写藤野先生的事,其余的事件则忽略掉了,也有学生抠得过细,经过全班讨论后,归并到此14件事中学生在此过程中带着要了解藤野先生——鲁迅的洋老师的想法,去查找概括事件,既完成了事件的概括,又再次细读了课文,达到了自主阅读的目的。)
            师:我们根据这14件事与刻画人手的关系,分为三类,并分别说说不同类别事例的作用。(幻灯片放出)
            第一类:写藤野先生其人,直接为刻画人物服务。
            生7:第4件事是见藤野先生的印象,从初见对藤野先生的外貌描写中可见学者形象。
            师:那么你把外貌描写读给同学们听,我们可见翻到前面彩图看先生的画像。
            生8:第5件事是耳闻藤野先生逸事,属于侧面描写,既增加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了解,又使写法灵活多变。
            生9:第6~9件事是正面描写,刻画藤野先生的极具特色的4个典型事件,准确、传神地刻画了治学严谨、做事认真、关心学生、毫无民族偏见的良师形象。人物形象地塑造,主要借此完成。
(将阅读教学与对学生的写作指导联系在一起,是符合学习规律的,教学目标的第一点相对轻松的完成了,且基本上是学生自查自找自行归纳的,效果较好。)
           第二类:写作者离开藤野先生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
           生10:第12~14件事写惜别,不舍之情,回忆亦可见师生情深。丢讲义的自责,寻讲义的诚恳从独到的角度含蓄地表现了鲁迅对恩师无言的感激与思念。
          师:由此可见,叙事不仅是为刻画人物服务,变可饱含深情,抒发情感,从而直奔主题,使主题含蓄深刻而又令人回味无穷。(了解第二类事件的作用,学生稍费周折,但一经点拨,很快就明白。尤其惜别几节中,比较直白的感情流露,鲁迅善意的谎言,学生还是能理解的。而“丢”与“找”经过比较分析后,学生则明白“找”是重点,也是生对师情深的间接表现。这样,让学生逐事细究,使学生不仅明白事件的作用,也理解了作者这样写的原因——都为抒发作者对藤野先生的一片无法言表的真情。)

[1] [2]  下一页


Tag:初三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藤野先生》课堂实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