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促织》教案8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三册语文教案   阅读:68233

概要:促织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2、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3、通过了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理解本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以前朝“治世”殃民之事揭露“康熙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构思。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2、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现实意义。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王安石《促织》:金屏翠幔与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絇丝? 帷幔的质地也是丝的,都是耗费了劳动妇女无数心血的产物。可是富贵人家“得此”甚易,并且用来做为遮风挡寒的工具,那些醉生梦死的老爷们年复一年安于这种舒适的处境之中,完全感觉不到秋天寒冷的威胁。偏偏就在这个季节,无情的蟋蟀(即促织)却向贫家鸣叫不已,催促他们赶快劳动,却不想想穷苦人家多少门户连“一絇丝”也没有,让他们拿什么去织呢?“金屏翠幔”和“一绚丝”不仅是成品和原料的对比,而且是生活的豪奢与贫瘠的对比,是物质的

《促织》教案8,标签: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促织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2、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3、通过了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理解本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以前朝“治世”殃民之事揭露“康熙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构思。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2、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王安石《促织》:金屏翠幔与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絇丝? 
帷幔的质地也是丝的,都是耗费了劳动妇女无数心血的产物。可是富贵人家“得此”甚易,并且用来做为遮风挡寒的工具,那些醉生梦死的老爷们年复一年安于这种舒适的处境之中,完全感觉不到秋天寒冷的威胁。偏偏就在这个季节,无情的蟋蟀(即促织)却向贫家鸣叫不已,催促他们赶快劳动,却不想想穷苦人家多少门户连“一絇丝”也没有,让他们拿什么去织呢?“金屏翠幔”和“一绚丝”不仅是成品和原料的对比,而且是生活的豪奢与贫瘠的对比,是物质的珍贵与寒伧的对比,甚至在数量上也是悬殊的。 

二、介绍本文教学目标及本节课教学要点。 
三、检查预习。 
1、你所了解的蒲松龄 
作者蒲松龄生于明代末年,一生主要活动时间是在康熙年间。他本是一个有多方面文学才华的人,诗、文、俚曲都有作品传世。但他一生的遭遇却很不幸运,连个举人都没考上,做了近40年的清苦塾师。 
2、所知道的《聊斋志异》: 
为什么叫《聊斋志异》?”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奇闻异事?因为通过这些离奇虚幻的故事,便于大胆地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便于赞美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也便于抒发作者自己的满腔“孤愤”。至于艺术特色,则诚如鲁迅先生说的:“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传奇,指唐代传奇小说)它代表了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题材分类: 
3、课前预习作业 
(1)正音 
   迂讷 (nè)  裨益bì 爇香 ruò     翕辟xī 掭  tiàn      不啻chì   抢呼欲绝 qiāng惙然chuò    蹄躈 qiào      龁hé   觇视 chān   赉 
(2)一词多义 
岁:  1、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   
        2、岁征民间 
        3、成有子九岁。 

四、整体感知 
1、复述课文,列出结构提纲。 
起因:征虫 
开端:觅虫 
发展:求虫——得虫 
高潮:失虫——得虫——斗虫 
结局:献虫 
尾声:因虫得福 
2、据情节,可以看出文章始终围绕的一条主线是什么?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明确:(1)故事始终围绕促织得失这一主线安排情节; 
(2) 情节波折: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山重水复疑无路”;神巫指点,成名得虫,“柳暗花明又一村”;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福。 
(3) 这样写的妙处:这样曲曲折折、跌宕起伏的描写,避免了一览无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它的跌宕起伏充实、丰满了故事,深化了思想内容,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情节得曲折变化,又是艺术地再现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充满波澜的。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全文,理清情节,教师帮助梳理体验:

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促织,即“虫”)
2、指名一生讲故事,(提示:围绕标题“促织”展开复述,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其他同学边听,边紧扣线索给每段加一个标题。

征促织||——捕促织||——卜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进促织||——议促织
3、按小说情节发展来分析,明确《促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让学生体会故事一波三折的特点。
学生再次默读阅读课文,编写情节提纲:

序幕(起因)第1段朝廷征促织
开端第2段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
发展第3~4段成妻卜促织   成名按图索促织
高潮第5~7段成子毙促织   化促织  斗促织
结局第8段成名献促织
尾声第9段作者评促织
4、文章始终围绕促织一条主线,成名一家忽悲忽喜,喜而转悲,悲而复喜。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体会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5、请生细读课文第六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词依次填入横线上,并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和作用(每条横线只填一个字)。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怒)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悲) ,见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 (喜)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愁)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 ,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劣) ;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恐) 。

二、作业

1、完成情节提纲

[1] [2]  下一页


Tag:高三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三册语文教案
》《《促织》教案8》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