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北师大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庄暴见孟子)教案设计» 正文

《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庄暴见孟子)教案设计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745

概要:二、写作特点: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排比。 比喻: 有力阐明义重于生,突出主旨──鱼、熊掌,一箪食、一豆羹。 对比: 对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赞扬,对苟且偷生、临难苟免的人斥责。不受“嗟来之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排比: 有助于逐层深入地阐明道理,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这一特点使本文充分体现了孟子文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 三、对“舍生取义”的认识: 本文阐明了“义”比“生”更为重要,更为可贵,如果“义”和“生”不可得兼,那就该舍生取义。但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但在后世,特别是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奉“舍生取义”为行为的准则,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为人称道。这中间,人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已突破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现在,我们把“义”赋予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那么“舍生取义”就是十分高尚的一种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

《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庄暴见孟子)教案设计,标签:北师大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二、写作特点: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排比。

比喻: 有力阐明义重于生,突出主旨──鱼、熊掌,一箪食、一豆羹。

对比: 对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赞扬,对苟且偷生、临难苟免的人斥责。不受“嗟来之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排比: 有助于逐层深入地阐明道理,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这一特点使本文充分体现了孟子文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

三、对“舍生取义”的认识:

本文阐明了“义”比“生”更为重要,更为可贵,如果“义”和“生”不可得兼,那就该舍生取义。但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但在后世,特别是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奉“舍生取义”为行为的准则,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为人称道。这中间,人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已突破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现在,我们把“义”赋予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那么“舍生取义”就是十分高尚的一种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直至生命。

这就是辩证地认识“舍生取义”这一命题,我们要吸收古代文化中的精华。

第二课时

庄暴见孟子

庄暴见孟子,曰: “暴见 于王⑸,王语 暴以好乐⑹,暴未有以对⑺也。”

接见被 告诉 把 回答

王以好乐语暴 有以:有什么可以用来

曰: “好乐何如⑼? ”孟子曰: “王之 好乐甚⑽,则齐国其庶几乎⑾。”

怎么样 如果 非常 该差不多了吧

好乐甚:甚好乐 其:表推测 庶几:差不多

他日⑿,见于王,曰: “王尝语庄子⒀以好乐,有诸⒁? ”王变 乎色⒂曰:

另一天 庄暴 这件事吗 了 脸色

诸:合音词,之乎 乎:助词

“寡人非能好先王 之乐⒃也,直好世俗 之乐耳⒄。”曰: “王之好乐

不 古代圣王制作 只 时下流行

之:取独

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⑴。”曰: “ 可 得闻 与⑵? ”

像 一样 (这道理)可以让我听到吗

犹:像……一样 与通欤

曰: “独 乐 乐,与人 乐乐,孰 乐⑶? ”曰: “不若与人(乐乐)⑷”

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 别人 哪一种更快乐 不如

乐:名作动,欣赏音乐 乐:形容词,快乐

曰: “与少⑸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 “不若与众(乐乐)。”“臣请 为

请允许我给

王言乐⑹。 今王鼓乐⑺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 之音⑻,

讲什么才是真正的欢乐(假如) 奏乐 你的钟、鼓、管、龠的声音

举 疾首蹙 ⑼而相 告曰: ‘吾王之好 鼓乐,夫何 使我 至于此极也⑽!

全都头痛皱眉头 互相议论 爱好 怎么 我们落到这样的地步啊

蹙:收紧 :鼻梁 之:助词无义

父子不 相见,兄弟妻子离 散! ’今王田猎⑾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

不能 流离失散 打猎 仪仗

田通畋:打猎 羽旄:装饰着羽毛的旗子

⑿之美,举疾首蹙 而相告日: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父子不相

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 他⒀, 不与民同 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

没有别的原因 一同欢乐

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 有喜色而相告: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

都兴高采烈面 大概 生病 怎么

鼓乐也?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

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 王与百姓

假如

同乐,则王矣⑴。”

就可以统一天下了

王:名作动:称王

课文简析:

第一段: 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

齐国大臣庄暴对孟子说: 齐宣王告诉庄暴,说他自己爱好音乐,庄暴大概跟当时一般人看法一样,认为齐宣王好乐是贪图享受,会妨碍政事,所以不知怎样回答。他征询孟子的意见,孟子认为,如果齐宣王真的很爱音乐,那么齐国就治理得不错了。这个回答十分新颖,颇有吸引力。君王爱好音乐,对治理国家怎么会有这样大的作用呢? 这和一般人见解相反,正说明孟子见识不凡。他不纠缠枝节问题,而是抓住事物的本质,把齐宣王的好乐和齐国的政治直接联系起来。向齐宣王宣扬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这就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伏笔。

第二段: 写孟子就齐宣王好乐这件事,很自然地、因势利导地说服齐宣王要关心人民,“与民同乐”,实行仁政。

1.写孟子与齐宣王谈论“好乐”的事,为孟子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建立前提。

齐宣王接见孟子,孟子抓住这个机会,单刀直入,询问齐宣王是否告诉庄暴说自己“好乐”,由于当时君王好乐,遭到社会非议,所以齐宣王面有愧色,不好意思地承认自己“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而孟子却不责难,却肯定和安慰齐宣王,使他从困境中解脱,而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孟子趁势提出两个问题,步步诱发,使齐宣王不得不承认“不若与人”“不若与众”。“与众乐乐”只是一个比喻,孟子想用它来劝说齐宣王实行仁政,“与民同乐”。

2.用对比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对比说理,是孟子善辩的特点。孟子为了宣扬自己“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促使齐宣醒悟而对齐国施行仁政,用对比的技巧,从正反两方面具体地描绘了两幅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画面,阐明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政治措施之下,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后果和反映。板书如下: (略)

写作特点:

一、抽象事物形象化,抽象道理具体化。

用“与人乐乐”“与众乐乐”等具体现象来阐明“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抽象道理;把不与民同乐和与民同乐两种后果和反映这种抽象的事物,进行了形象化的描绘,具体地阐明了是否关心人民,直接决定人心向背的抽象道理。

二、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比喻、对比、反复、排比。(略)

三、本文的论证方法:

孟子对庄暴说的那一句话“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实际上包含着一个前提: 他说的好乐是指“与民同乐”而并非“君王独乐”。只有充分肯定这个前提,下面的结论才可靠,才有说服力。孟子论辩的巧妙就在于他并不把这个“前提”硬塞给对方,而是通过巧妙的设问,启发,诱导,使对方自己来肯定这个前提;或者说,通过设问,步步逼迫,使对方不能不承认这个前提。这种方法不妨称为“请君入瓮”法──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这是春秋战国时一般游说之士经常采用的方法。它的好处在于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之中落入“圈套”,逃不了,挣不脱,只得就范。《公输》一文中墨子也曾使用这种方法使楚王折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北师大版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庄暴见孟子)教案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