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唐诗宋词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读» 正文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读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唐诗宋词   阅读:68594

概要:【原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赏读】 这首词写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发泄于词中,因而激怒新党,被捕入狱,历时百余日。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暂居定慧院。这段经历,总不免使他产生孤寂之感。 开头一句,在“缺月”和“疏桐”之间着一“挂”字,自然而巧妙地把天与地的景色连接起来,显示出无限幽渺的夜空。由此奠定了本词的感情基调,并为引出全词的审美意象——孤鸿雁,埋下了伏笔。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在这般夜色之中,仿佛有个幽人独来独往,如同孤鸿之影。这“幽人”可能是想象的,也可能是苏轼自比。作者在这里以幽人来比况孤鸿,暗示自己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的品格和操守。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孤鸿缥缈不定,刚一栖身,又遭惊扰。“却回头”,极逼真地描摹出倍受惊扰的神态。“有”什么“恨”,苏轼未正面回答,以空白的笔法给读者留下思维空间,增强了本词的诱发力和神秘色彩。 “拣尽寒枝不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读,标签:唐诗宋词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原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赏读】 这首词写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发泄于词中,因而激怒新党,被捕入狱,历时百余日。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暂居定慧院。这段经历,总不免使他产生孤寂之感。 开头一句,在“缺月”和“疏桐”之间着一“挂”字,自然而巧妙地把天与地的景色连接起来,显示出无限幽渺的夜空。由此奠定了本词的感情基调,并为引出全词的审美意象——孤鸿雁,埋下了伏笔。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在这般夜色之中,仿佛有个幽人独来独往,如同孤鸿之影。这“幽人”可能是想象的,也可能是苏轼自比。作者在这里以幽人来比况孤鸿,暗示自己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的品格和操守。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孤鸿缥缈不定,刚一栖身,又遭惊扰。“却回头”,极逼真地描摹出倍受惊扰的神态。“有”什么“恨”,苏轼未正面回答,以空白的笔法给读者留下思维空间,增强了本词的诱发力和神秘色彩。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鸿心怀幽怨和不满,宁愿寄宿于荒冷的沙洲,也不肯栖于寒枝之上。“拣尽”和“不肯”两词,明确地表明了孤鸿不愿随俗同污,入世屈志的孤高品质。“寂寞”和“冷”,则说明孤鸿甘于忍耐寂寞和苦痛。 这首词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抓住“孤鸿”这一特定的审美意象来状物抒情,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作者:李厚祥



Tag:唐诗宋词唐诗宋词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唐诗宋词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