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唐诗宋词《长安晚秋》《商山早行》教案» 正文

《长安晚秋》《商山早行》教案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唐诗宋词   阅读:68228

概要:《长安晚秋》《商山早行》教案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晚唐诗歌的基本风貌。 2.赏析诗歌,探讨《长安晚秋》景物描写的特点,弄清《商山早行》的“言外之意”。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 探讨《长安晚秋》景物描写的特点,弄清《商山早行》的“言外之意”。 2.教学方法 朗读、赏析 3.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朗读诗歌《长安晚秋》,引导学生理解字面意义,初步掌握诗歌内容。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凉凉的寒意,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三、再读诗歌,师生共同赏析。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

《长安晚秋》《商山早行》教案,标签:唐诗宋词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长安晚秋》《商山早行》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晚唐诗歌的基本风貌。 
2.赏析诗歌,探讨《长安晚秋》景物描写的特点,弄清《商山早行》的“言外之意”。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 
探讨《长安晚秋》景物描写的特点,弄清《商山早行》的“言外之意”。 
2.教学方法 
朗读、赏析 
3.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朗读诗歌《长安晚秋》,引导学生理解字面意义,初步掌握诗歌内容。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凉凉的寒意,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三、再读诗歌,师生共同赏析。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杜牧如此激赏,巩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色,无不触发着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四、师生探讨诗歌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及景物描写的特点。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五、朗读诗歌《商山早行》,引导学生理解字面意义,初步掌握诗歌内容。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噹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六、再读诗歌,师生共同赏析,弄清诗歌 的“言外之意”。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1] [2]  下一页


Tag:唐诗宋词唐诗宋词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唐诗宋词
》《《长安晚秋》《商山早行》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