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唐诗宋词《明月何时照我还——羁旅乡思》导学案» 正文

《明月何时照我还——羁旅乡思》导学案

[02-27 11:04:08]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唐诗宋词   阅读:68916

概要: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①“望月怀远”,如2001年春季上海卷杜甫的《月夜忆舍弟》;②“鸿雁传书”,如2003年春季北京卷比较鉴赏韦应物《闻雁》和赵嘏的《寒塘》;③“折柳送别”,如2002年全国卷李白《春夜洛城闻笛》;④“杜鹃啼血”,如2004年全国卷丙卷晏几道的《鹧鸪天》等。【六】羁旅乡思诗的鉴赏方法:1、结合诗人境况,了解诗人因何而思乡,寄予何种感情?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明确作者选用的意象,写了哪些“眼中景”,什么样的景? 3、诗人是怎样把思乡之情与所见所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①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②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③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④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自主学习·秀出风采】1. 名句默写①海上生明月,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披衣觉露滋。②晨起动征铎, __________。鸡声茅店月, __________。(温

《明月何时照我还——羁旅乡思》导学案,标签:唐诗宋词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①“望月怀远”,如2001年春季上海卷杜甫的《月夜忆舍弟》;②“鸿雁传书”,如2003年春季北京卷比较鉴赏韦应物《闻雁》和赵嘏的《寒塘》;③“折柳送别”,如2002年全国卷李白《春夜洛城闻笛》;④“杜鹃啼血”,如2004年全国卷丙卷晏几道的《鹧鸪天》等。

【六】羁旅乡思诗的鉴赏方法:1、结合诗人境况,了解诗人因何而思乡,寄予何种感情?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明确作者选用的意象,写了哪些“眼中景”,什么样的景? 3、诗人是怎样把思乡之情与所见所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①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②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③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④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自主学习·秀出风采】

1.       名句默写

①海上生明月,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披衣觉露滋。

②晨起动征铎,   __________。鸡声茅店月,     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③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第二句中的字有何作用
答:“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2)作者是如何表达别离之情、思聚之念的? 
答: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特定的环境气氛,营造出一种月圆人缺、寂静思忆的意境,把要表达的别离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1)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1)。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2)。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3)。

【探 案】——研读文本,探究深化

【合作探究·研读剖析】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1、简析“月”的作用。这是一首望月怀人诗,由望月而引起相思而彻夜难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

2、用一个词概括“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的意境美,并分析这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

法,有什么好处?雄浑阔大,手法: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之情;虚实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了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3、诗歌开头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人写月亮不用“升”,却用“生”,张

若虚《春江花月夜》开头也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里头肯定有道理

可说。请说说你的理解。若用“升”字,明月共潮水而升,乃平时习见之景,淡而无味,只是把意思表达清楚而已;而用了“生”字,就别有情趣了。因为它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想象——那一轮明月好像是伴随着潮水一起生长的,明月和潮水均拥有了生命和活力。所以,一个“生”字就把整句诗写活了,诗歌的亲和力、感染力也就随之产生。

4、诗人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联系文本,学会逐句分析)因望而怀,寓怀于望。全诗句句扣望月之景表怀远之情。首联“天涯”二字照应了“望远”,暗示了“怀”,诗人怀想远方的“情人”也和自己一样同时望月。颔联写情人远在天涯,因而生怨,通宵望月而怀相思之苦。颈联写相思的客观情状,因望月而灭烛,因夜深而怀人,不能入睡,从而露水沾衣。尾联写望月而想将光辉赠与对方,但远隔天涯,情不能堪,期待梦中相见,怀人之情可谓情真意切。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征铎(duó):装在车马上的铃。槲(hú),树名。枳:树名,又称臭橘、枸橘,开白花。杜陵: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2)“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唐诗宋词唐诗宋词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唐诗宋词
》《《明月何时照我还——羁旅乡思》导学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