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现代散文《绝地之音》教学设计» 正文

《绝地之音》教学设计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现代散文   阅读:68398

概要: 正是黄土林的狰狞和险要、长城的威风和壮观给作者心灵造成了强烈的震撼。 问题2 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自己和导师赶赴营盘梁途中的经历?突出了营盘梁怎样的特点? (第3段) 明确 :作者先写“在熹微的晨光里,已能清楚地看见营盘梁的一切”,“似乎迈出一大步就可站在营盘梁上”,但实际上作者他们却“七绕八绕,历经艰难,费尽气力”,“才绕至营盘梁的脚下”。然后写爬山的经过。“陡直的山坡连羊肠小道也无一条”,就在这样的绝地,作者仍然“在无路处寻路,在陡崖中寻找立足之地”,甚至险要到作者自己说“我的脚印,今生今世以至永远,不会再有第二个脚印与之重叠”。这才攀上了山顶。 作者写途中的曲折蜿蜒,表现地势的险要;写上山时无路可走,表现山峰的陡峭。作者极力突出险要陡峭,就是为了凸显黄土林的特点,这里本身就可以称为“绝地”。 问题3 作者登上山顶后,发现营盘梁是个怎样的城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4段) 明确:“这是一座巨大的城障,城头上攻战、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处处遗迹都透射着当年的威武壮观”。表达了对古代文明,古代历史

《绝地之音》教学设计,标签:现代散文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正是黄土林的狰狞和险要、长城的威风和壮观给作者心灵造成了强烈的震撼。
      问题2  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自己和导师赶赴营盘梁途中的经历?突出了营盘梁怎样的特点?  (第3段)  

明确 :作者先写“在熹微的晨光里,已能清楚地看见营盘梁的一切”,“似乎迈出一大步就可站在营盘梁上”,但实际上作者他们却“七绕八绕,历经艰难,费尽气力”,“才绕至营盘梁的脚下”。然后写爬山的经过。“陡直的山坡连羊肠小道也无一条”,就在这样的绝地,作者仍然“在无路处寻路,在陡崖中寻找立足之地”,甚至险要到作者自己说“我的脚印,今生今世以至永远,不会再有第二个脚印与之重叠”。这才攀上了山顶。
       作者写途中的曲折蜿蜒,表现地势的险要;写上山时无路可走,表现山峰的陡峭。作者极力突出险要陡峭,就是为了凸显黄土林的特点,这里本身就可以称为“绝地”。
      问题3  作者登上山顶后,发现营盘梁是个怎样的城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4段)
      明确:“这是一座巨大的城障,城头上攻战、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处处遗迹都透射着当年的威武壮观”。表达了对古代文明,古代历史的赞赏之情。
      问题4  作者为什么花了很大的篇幅来写这个平地,这又是一块怎样的平地? (第5段)
      明确:在“一眼望不见边沿的沟坡”中,“只有一块平地”。而这块平地是由三把“水刀”切割而成,“岌岌悬于三面陡崖之上,余下的一面如一根细绳拴在山体之上”,确实是一种奇观。以至于“人或骡只要走歪一步”就可能坠落。作者的心因此也跟着“跳起来”。这块平地,可以称之为是绝地中的绝地。
      问题5  作者在绝地听到了怎样的绝唱? (第5段)www.88haoxue.com(www.88haoxue.com)
      明确  “那歌声,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多悠扬,似颂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嫌凄婉……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
    第三部分(第6~8段):探询绝地之音。

诚如有的评论家指出的那样,大学历史系的学习丰富了作者的文化构成,而对绝地之音的探询,主要是指文化意义上的追问。这一部分,实际上写的是探询而尚未有得的过程,可按自然段分为三个层次。第6节写探询“绝地之音”,旨在寻找其文化遗脉的归属。第7节写多年来“我”对绝地之音执著探询,虽然寻词觅调的工作一无所获,但我相信它是真实的。第8节承上启下,简洁地过渡。

  问题  作者为什么说“长城不光是一道军事防御线,更是一道文化分界线,心理分界线,这条线已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它是一种习惯,一种地域自觉”? (第6段)
    明确:这句话分两部分来理解。前半部分是“长城不光是一道军事防御线,更是一道文化分界线,心理分界线”,这指的是过去。历史上,长城有着军事防御的功能,更是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界限。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阻隔了长城内外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而后半部分“这条线已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它是一种习惯,一种地域自觉”,指的就是现在的长城。现在的长城,再也不是文化民族交流的阻碍了,所以说“它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人们只是习惯性地把它看成是防御工事,看成一个地域的分界点。这是作者在长城面对历史,面对文化的理性思考和认识。文中的“长城”与通常语境下的长城寓意同中有异,相同之处是都是历史的见证者,都凝聚着劳动者的勤劳、智慧,都是民族纷争和融合的象征。但本文中的“长城”,更是一条“文化分界线,心理分界线”,并且成为超越特定历史、超越特定民族的富含文化因子的心理习惯和地域标志。

第四部分(第9~10段):捕捉绝地之音。

所谓“捕捉”,是指“捕捉到了”,而这种“捕捉”是以“自我印证”和“自我领悟”的形式完成的。第9节写“我”对绝地之音的一次偶然的自我印证。第10节写“我”绝地之音的理解、领悟。
      问题1 作者在怎样的环境下捕获了绝地之音?(第9段)
      明确  “我”在腾格里大沙漠,当“满世界只剩下我一条生命”时,面对四周“望不断的沙丘”,找不到任何的依靠和栖息之所。就在这样一个“与生命无缘的荒漠”里,“那串歌吟这时突然奔人我的心房,我濡湿了于裂的嘴唇,迎着依依下沉的夕阳唱了起来”。
    问题2 捕获了绝地之音后,作者获得了怎样的感悟?结合“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第10段)
    明确:绝地,才能进发出绝唱,绝唱,永远是绝地的宿命。绝地之音,不仅仅传达悲壮哀婉,它是生命本身,每一个音符里都透射着生命的全部内涵。它不是用具体的词、调所能表达清楚的,身处无语无理性之境地,废词失调才是真实生命的展示。
      (1)绝地和绝唱之间的关系:绝地——人的绝唱——人和地的宿命。
      (2)绝地,指人类生活的绝境。无论是作者在七年前所看到的那块奇绝的平地,还是几年后所闯入的“与生命无缘的荒漠”,对于人类来说,都是生活的绝境。
      (3)绝唱,是绝地生命力的张扬。或者可以这样说,声音只是作者赋予生命力的某种具体的形态,是生命力的有形形式。
      (4)人类在绝境唱出了一首生命之歌。这首歌就是生命本身。因此它无词,就如作者说的那样“每一个音符里都透射着生命的全部内涵”,所以它虽然无词,而“饱含万有”。它无调,却从古至今展示着生命一代一代的延续,所以又说它“调兼古今”。
      (5)这样的歌声发于有着悠久厚重历史的黄土文化下的绝地,它是生命的豪迈表达和野性张扬,代表了生命的原生态,天然地具有真实、质朴、醇厚的品质。
      问题3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作者在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和认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现代散文现代散文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现代散文
》《《绝地之音》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