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3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阅读:68119

概要:《答司马谏议书》教案教学目的: 1、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 2、学习教学设计>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结构。 教学重难点: 1、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 【教学步骤】 一、生字识记 聒(guō):声音嘈杂,使人厌烦。如:聒耳。 壬(rén):(1)天干的第九位。 (2)姓。 恤(xù):<书> (1)顾虑,忧虑。如:不恤人言。 (2)怜悯。如:体恤。 (3)救济。如:抚恤。 胥(xū): (1)<书>胥吏(小官吏)。 (2)互相。 (3)〈书〉齐、皆。如:万事胥备。 度(duó):<书>难测;估计。如:揣度。另读(dù): (1)计量长短。如:度量衡。 (2)程度。如:极度。 (3)章程;行为准则。如:法度。 (4)人的气质或姿态。如:风度。 (5)计划,主张。 (6)过(指时间)。如:虚度光阴。 膏(gāo): (1)脂肪;油。如:膏火。 (2)很稠的糊状物。如:牙膏。 (3)肥沃。如:膏腴。本文取此义。 晤(wù):见面。如:会晤。 二、词语识记 某:作者在信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3,标签: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教学目的: 
1、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 
2、学习教学设计>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结构。 
教学重难点: 
1、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 
【教学步骤】 
一、生字识记 
聒(guō):声音嘈杂,使人厌烦。如:聒耳。 
壬(rén):(1)天干的第九位。  (2)姓。 
恤(xù):<书> 
(1)顾虑,忧虑。如:不恤人言。 
(2)怜悯。如:体恤。 
(3)救济。如:抚恤。 
胥(xū): 
(1)<书>胥吏(小官吏)。 
(2)互相。 
(3)〈书〉齐、皆。如:万事胥备。 
度(duó):<书>难测;估计。如:揣度。另读(dù): 
(1)计量长短。如:度量衡。 
(2)程度。如:极度。 
(3)章程;行为准则。如:法度。 
(4)人的气质或姿态。如:风度。 
(5)计划,主张。 
(6)过(指时间)。如:虚度光阴。 
膏(gāo): 
(1)脂肪;油。如:膏火。 
(2)很稠的糊状物。如:牙膏。 
(3)肥沃。如:膏腴。本文取此义。 
晤(wù):见面。如:会晤。 
  
二、词语识记 
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略:简略。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厚:优厚。 
反复:书信反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固:本来。 
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恤:考虑。 
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 
非特:不只是。特,只是。 
度(dù):计划,主张。 
度(duó):考虑。  
膏泽:给以好处。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   
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 
由:机缘,机会。 
不任:不胜。 
区区:情意诚挚。 
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三、古文今译 
(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我的陈述:昨天承蒙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事情每每意见不合,是因为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虽然想强作解说,可想到终究一定不会得到谅解,所以想约略写此回信,不再一件一桩地替自己辩解。又想到承蒙您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会原谅我。 
原来读书人要争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现在您所拿来指教我的,认为是侵犯职权、生事扰民、搜刮钱财、拒绝进谏,致使天下人怨恨咒骂。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旨意,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进行修订,把它交给主管官员去执行,算不得是侵犯职权;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令来兴利除弊,算不上是滋生事端;替国家理财,算不上是搜刮钱财;驳斥谬论,批驳奸佞,不是什么拒绝进谏。至于怨恨咒骂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知道会这样。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小官员大多把不关心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上策。皇上想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想出力协助皇上对抗他们,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声势汹汹?当年盘庚迁都,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里的官员罢了。盘庚不因为人们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考虑得合情合理之后才行动,这样就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如果你责备我在职的时间很久,不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来使老百姓得到幸福,那么我承认自己的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以前的陈规旧法罢了,(这)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和您)见面,(我对您)不由得从内心仰慕到了极点。 
  
四、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1. 第2段作何理解? 
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1] [2]  下一页


Tag: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3》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