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论语》《孟子》选读《于丹谈〈论语〉心得(二):心灵之道》讲稿» 正文

《于丹谈〈论语〉心得(二):心灵之道》讲稿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论语》《孟子》选读   阅读:68685

概要:这些个故事里面,其实也又很多跟孔子在论语中的观点不谋而合。其实孔子说,一个人内心的在乎与不在乎,他的悟性能够让他明白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道理,也就是说,一个真正的君子他内心的坦然与淡定是可以让他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的。这前提是什么,就是要求一个人在心中不要把现实中很多的阴影看得过重,不要自己认同在阴影之下。就像泰戈尔还说过一句话,他说乌云自己遮住了太阳,但是它却怨天气不明朗。有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的心遮住了阳光,我们太在乎得与失。而在乎得失的人在孔子的价值判断体系中被指责为鄙夫,就是一个不上台面的比较低级的人。鄙夫是什么呢,几乎意义等同于小人。孔子曾经说: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论语.阳货篇)。象这样一个小人,你能跟他共事去谋国家大事、侍奉国君吗?不能。人没有得到无所谓,但是得到以后你再拿走,这个受不了,就是说已经过不了简朴的日子,所以为了让自己的得之更久,为了让自己不失之,就会无所不至。其实,让我们回到本初,谁的生命没有遗憾,如果你能够用一种内心的富足和饱满,能够用内心鲜活的力量去弥补这些遗憾,那你会成为一个坦荡磊落而勇敢的人。孔子所提倡的境界:仁者不忧,智者不惑

《于丹谈〈论语〉心得(二):心灵之道》讲稿,标签:《论语》《孟子》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这些个故事里面,其实也又很多跟孔子在论语中的观点不谋而合。其实孔子说,一个人内心的在乎与不在乎,他的悟性能够让他明白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道理,也就是说,一个真正的君子他内心的坦然与淡定是可以让他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的。

  这前提是什么,就是要求一个人在心中不要把现实中很多的阴影看得过重,不要自己认同在阴影之下。就像泰戈尔还说过一句话,他说乌云自己遮住了太阳,但是它却怨天气不明朗。有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的心遮住了阳光,我们太在乎得与失。而在乎得失的人在孔子的价值判断体系中被指责为鄙夫,就是一个不上台面的比较低级的人。鄙夫是什么呢,几乎意义等同于小人。孔子曾经说: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论语.阳货篇)。象这样一个小人,你能跟他共事去谋国家大事、侍奉国君吗?不能。人没有得到无所谓,但是得到以后你再拿走,这个受不了,就是说已经过不了简朴的日子,所以为了让自己的得之更久,为了让自己不失之,就会无所不至。其实,让我们回到本初,谁的生命没有遗憾,如果你能够用一种内心的富足和饱满,能够用内心鲜活的力量去弥补这些遗憾,那你会成为一个坦荡磊落而勇敢的人。孔子所提倡的境界: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说得就是这样的境界。当所有这些烦恼、迷惑和恐惧压在眼前的时候,让自己变得更加宽厚、仁达,变得更加智慧聪颖,变得更加勇敢无惧,那么外在的一切不也就没有了吗。所以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不要借助外在的物质的得与失,让自己拥有一份浅薄的骄傲,这就是论语里所倡导的一种人生观。

  话外音:说到勇敢,有人会说,大仁大智恐怕不容易做到,但是做一个勇敢的人总不难吧。那么于丹教授在这里所说的勇敢到底指的是什么,是不是仅仅用匹夫之勇就可以使自己有能力化解生命中的遗憾。论语中对于勇敢的定义又是怎么说的呢?

  我们知道,孔子有一个大弟子,就是特别率性勇敢的子路。他对于勇敢的事情老是特别在乎,因为他老师曾经还调侃过,说过一句话,这个世界要是有一天“道不行”,我的道理真推行不了的话,我就要自己泛舟江海去了,到那天我就带着子路。子路特别高兴,他说老师到那个时候就想带我一个人,结果老师后面还有一句解释,说就是因为子路这个人除了勇敢别的什么都没有,我也就把他带到我身边吧,所以子路呢是很勇敢,但是呢他勇敢得又缺点内涵,他偏偏有这么一天找老师,问勇敢的事去了。子路曰:君子尚勇乎?说,老师您说君子应不应该崇尚勇敢,老师就给了他一个明确的界定:君子以义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篇)。老师告诉他说,君子崇尚勇敢这没错,但是君子的勇敢是有约制的,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只有一个字,就是义。一个君子只要有了这个义字当先的勇敢,他才是一种仁义之勇,如果没有这个字的话,他会以勇去犯乱,因为勇敢可能会搅动起来大乱;而这种情形如果发生在一个小人身上就更麻烦,如果他心中没有义字的话,那么他就会直接成个小偷劫匪,就为盗了。我们想想今天,真正的小偷劫匪,你不能说他不勇敢,他穿门打户甚至可能越货杀人,你说他不勇敢吗?也就是说,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那么道义是什么呢?君子之勇真正崇尚的是什么呢?就是这种内心的制约,所以《论语》中还有这样著名的一句话。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篇)

  内心有所约制,而在社会上还经常有过失的人我见得不多,也就是说,一个人内心要经常对自己有日三省乎己的反躬自问,问问我今天有什么事做得好,做得不好,看看周围的人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肖则内自省。反省一下我可不可能这样。这就是约制,也就是说,我们刚才说人生有遗憾,人的行为也有遗憾,但是你做错了以后,如果你自己这样去纠正的话,这就是一种真正的儒者所倡导的勇敢。这种勇敢就是君子之勇。

  关于君子之勇,后来苏轼在《留侯论》中曾经有这样的论述: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哉也。”

  这是什么意思呢?他解释了真正的豪杰志士心灵之勇是何等境界,这种过人之节能够忍受人情有所不能忍者的人,这是一种胸怀,所以什么人是勇敢的?像韩信那样,可以受胯下之辱的人,最后他可以为刘邦决胜千里之外,他不会像一般的人,所谓匹夫见辱,拔剑而起,一瞬间就绷不住了,这样的人是做不了大事的。也就是说,你自己真知道你是谁的话,这种勇敢有时候表现为气度,有的时候表现为一种理性约制下内心的自信和镇定。

  这就是一种力量。

  所以苏轼在论述的这种勇敢中,他说,真正的大勇是那种突然面临一件事,所谓泰山崩于前而不瞬,卒然临之你不要惊恐,你能够每临大事有静气,去先面对这个格局。而无故加之不怒,这可不容易。我们想想,生活里面我们可以要求自己是一个道德君子,我们努力不去冒犯别人,但你时不常就被别人冒犯了,你经常无缘无故地就遭受了一个事情的伤害,你能做到不怒吗?

  其实当我们遭致这种意外的甚至无聊的伤害时候,你可能有两种态度。

  一个人可能星期一莫名其妙地遭了一顿暴打,然后他可能星期二就开始给各个朋友打电话,他要复述这件事,他跟十个人以上复述这件事,每复述一次他可能又挨了一回打,到星期三的时候,他已经郁闷地说,我不上班了,这事太郁闷了。所以要找派出所,去给我通缉这个人,然后再找朋友,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到星期四,就情绪更抑郁,开始跟家人吵架了,你说我为什么挨这顿打?这一个星期有可能就这样过去了。其实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每天还在继续挨打。当然你也可以一件事情发生了,你可以把这个伤害缩到最小,那就是让它尽快过得去,找一个更为积极的事情,去抵消负面的意义。这样做的话会腾出你更有用的生命,更有价值的时间,和一种更美好的心情,让你去做更多的事情。也就是说,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够真正做到心灵的勇敢。是因为你的内心有美好的东西,所以你看到外在的世界,才能气定神闲。

  画外音:

  于丹教授用这样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我们生存的环境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虽然我们凭借个人的力量不能改变社会,但我们能凭借我们勇敢的心灵去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于丹教授认为,一个人外在的表现与他内心的世界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论语》《孟子》选读《论语》《孟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论语》《孟子》选读
》《《于丹谈〈论语〉心得(二):心灵之道》讲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