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夜归鹿门歌》课堂实录3

[02-27 14:00:58]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阅读:68783

概要:孟浩然性格孤高狷介,不愿在权贵面前摧眉折腰,但他始终怀抱济世之志,在隐与不隐之间徘徊所以“寂寥”还掺杂着一种无奈之情这首歌使我们感受到他是一位无奈的—— 学生(齐声):隐者(板书“无奈的隐者”) 师:这样的隐者也是古代文人的真实写照,谁不想立功、立德、立言呢?陶渊明欣然归园田,最后还不是发出了“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的感叹?所以古代真隐士少,假隐士多,是隐士就不会留名于世了隐士可谓各有隐衷但是文人骨子里流淌的那份耿介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师:刚才删掉的两句是写景的,先前删掉的两句是—— 生(齐声):写人的 师:我记得朱光潜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诗歌中如果有人的活动比如我们以前学的“最喜小儿无赖”—— 生(齐声):“溪头卧剥莲蓬” 师:“卧剥”二字写出了田园生活的闲适 师:“夕阳西下”—— 生(齐声):断肠人在天涯 师:“断肠人”的出现,让诗歌有了动感,凸显苍凉那么这首诗歌的味道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生:通过尘世中的人来反衬或对比来写自己的隐逸之路,借景物的描写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感受,有隐逸之乐,也有无奈之恨比您改写的诗歌更具诗歌味 师:说得好,我接受批评诗歌不是简单的议论

《夜归鹿门歌》课堂实录3,标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孟浩然性格孤高狷介,不愿在权贵面前摧眉折腰,但他始终怀抱济世之志,在隐与不隐之间徘徊所以“寂寥”还掺杂着一种无奈之情这首歌使我们感受到他是一位无奈的——

学生(齐声):隐者(板书“无奈的隐者”)

师:这样的隐者也是古代文人的真实写照,谁不想立功、立德、立言呢?陶渊明欣然归园田,最后还不是发出了“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的感叹?所以古代真隐士少,假隐士多,是隐士就不会留名于世了隐士可谓各有隐衷但是文人骨子里流淌的那份耿介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师:刚才删掉的两句是写景的,先前删掉的两句是——

生(齐声):写人的

师:我记得朱光潜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诗歌中如果有人的活动比如我们以前学的“最喜小儿无赖”——

生(齐声):“溪头卧剥莲蓬”

师:“卧剥”二字写出了田园生活的闲适

师:“夕阳西下”——

生(齐声):断肠人在天涯

师:“断肠人”的出现,让诗歌有了动感,凸显苍凉那么这首诗歌的味道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生:通过尘世中的人来反衬或对比来写自己的隐逸之路,借景物的描写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感受,有隐逸之乐,也有无奈之恨比您改写的诗歌更具诗歌味

师:说得好,我接受批评诗歌不是简单的议论和抒情,必须借助意象营造意境来言志来抒情,欣赏诗歌要知人论世,但更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全诗

师:推荐大家阅读一本书《歌者的悲欢——全面解读唐代诗人》,这里面有孟浩然的故事,下课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  425100)

 

【研究选粹】 

 1.关于作者及其作品风格

孟浩然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用他的诗来说,“朱绂心虽重,沧洲趣每怀”(《留别王维》),直到亲自在长安碰了钉子以后,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跟当时的达官显宦如张九龄、韩朝宗都有往还,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还常同一些隐者、道士、上人、法师谈玄说道,他的隐遁生涯并不寂寞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隘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怀抱,给开源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博得了时人的倾慕李白用礼赞的口吻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59)

山水的清幽,伴以写法上的浑然而就,洗脱凡近,无论情、境、人都有“风神散朗”(王士源《孟浩然集序》)的气象,格外显得韵致高远

(余恕诚.唐诗风貌,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178)

沈德潜说:“襄阳(孟浩然——引者注)诗从静悟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叶燮说:“孟浩然诸体似淡远,然无缥缈幽深思致,如画家写意墨气俱无”

苏轼称孟浩然“韵高而才短,如造内府酒手而苦无材料”

(苏雪林.唐诗概论,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三年:66)

明代胡应麟说孟浩然的诗“淡而不幽,时杂流丽;闲而匪远,颇觉轻扬”

(罗宗强.唐诗小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54)

2.关于这首诗

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萧滌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081)

“幽”是全诗的主色调,诗人不仅以今人、古人来反衬正衬“我”之幽独,更以黄昏、月出的景色转换来渲染色氛,月照深山,树色朦胧,巌扉松径,阗无声响,画出了与“渔梁渡头争渡喧”的人间世截然不同的幽深的山景,却也因众人与“我”同舟共济,而使这人间世与出世间有一种隔不断的联系,所以全诗幽而不冷,这也是浩然隐逸诗的共同特点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53)

前半虚写,是拟归时所见后半实写,是归后兴感

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1957:60)

开烟:全诗校:“一作烟中”岩非松径:全诗校:“一作樵径非遥”又“松,一作草”廖:全诗校:“一作寞”

(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一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1235)

《唐诗解》:此诗不加斧凿,字字超凡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浅浅说去,自然不同,此老胸中有泉石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陈继儒:明月在天,清风徐引,一种高气,凌虚欲下知此诗可读孟诗

《唐贤清雅集》;幽秀至此,直是诗中精灵

《唐诗归折衷》:吴敬夫云:“幽”之一字,非孟襄阳其谁与?然篇不多见,即此五十六字,亦足当诸家千百言

(陈伯海.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527)

3.关于“诗眼”

诗眼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使是个所描述的事物具有“动态”,而是要使这些意象具有“特殊的动感”“池塘生春草”的“生”字算不得诗眼,而“绿阴生昼静”的“生”字才算诗眼……“池塘生春草”的“生”字对于“池塘”与“春草”之间的意义连缀太直接了,它只不过是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所以读者一带而过,而“绿阴生昼静”的“生”字对于“绿阴”与“昼静”之间的意义连缀却是间接的,这种“生”乃是一种心理现象,是诗人特殊的感觉,你得仔细体验一下绿树成阴下一个人的感觉才能领会到夏日午间的树阴中那种静谧与安宁——甚至还有凉爽带来的恬淡

“诗眼”的凸现使诗歌意象的物理运动或自然情状染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因而也使诗歌意象赢得了生命力,因此盛唐以后的诗人们似乎都迷上了这种语言技巧,我们在中晚唐诗歌中可以发现不少对偶整齐、诗眼精巧的句子,像“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韦应物)、“蝉声静空馆/雨色隔秋原”(郎士元)、“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司空曙)、“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贾岛)、“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元稹)、“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疏雨残虹影/回云背雁行”(马戴)、“远山横落日/归鸟度平川”(杜荀鹤)等等,而“推敲”的故事(贾岛)和“一字师”的传说(郑谷)分别出自中、晚唐,也说明了“练字”之风在当时的盛行

(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81、187)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夜归鹿门歌》课堂实录3》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