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综合资料汤显祖与《牡丹亭》教案2» 正文

汤显祖与《牡丹亭》教案2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综合资料   阅读:68466

概要:“此词一出,使天下多少闺女失节”,“其间点染风流,惟恐一女子不销魂,一方人不失节”(黄正元《欲海慈航》),这正是慑于《牡丹亭》意欲解救天下弱女子之强烈震撼力的嘤嘤哀鸣。二是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肯定了青春的美好、爱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随的美满结合。千金小姐杜丽娘尚且能突破自身的心理防线,逾越家庭与社会的层层障碍,勇敢迈过贞节关、鬼门关和朝廷的金门槛,这是对许多正在情关面前止步甚至后缩的女性们的深刻启示与巨大鼓舞,是震聋发聩的闪电惊雷。杜丽娘的处境原是那般艰难。父亲拘管得那么严密,她连刺绣之馀倦眠片刻,都要受到严父的呵责,并连带埋怨其“娘亲失教”。请教师讲书,原也是为了从儒教经典方面进一步拘束女儿的身心。可怜杜丽娘长到如花岁月,竟连家中偌大的一座后花园都未曾去过;这华堂玉室,也恰如监牢一般……所以禁锢极深的杜丽娘反抗也极烈,做梦、做鬼、做人都体现出“至情”无限。三是在商业经济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新形势下,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汤显祖所师事的泰州学派、所服膺的李贽学说乃至达观的救世言行,都是市民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汤显祖没有像李贽、达

汤显祖与《牡丹亭》教案2,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此词一出,使天下多少闺女失节其间点染风流,惟恐一女子不销魂,一方人不失节(黄正元《欲海慈航》),这正是慑于《牡丹亭》意欲解救天下弱女子之强烈震撼力的嘤嘤哀鸣。
  二是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肯定了青春的美好、爱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随的美满结合。千小姐杜丽娘尚且能突破自身的心理防线,逾越家庭与社会的层层障碍,勇敢迈过贞节关、鬼门关和朝廷的金门槛,这是对许多正在情关面前止步甚至后缩的女性们的深刻启示与巨大鼓舞,是震聋发聩的闪电惊雷。杜丽娘的处境原是那般艰难。父亲拘管得那么严密,她连刺绣之馀倦眠片刻,都要受到严父的呵责,并连带埋怨其娘亲失教。请教师讲书,原也是为了从儒教经典方面进一步拘束女儿的身心。可怜杜丽娘长到如花岁月,竟连家中偌大的一
座后花园都未曾去过;这华堂玉室,也恰如监牢一般……所以禁锢极深的杜丽娘反抗也极烈,做梦、做鬼、做人都体现出至情无限。
  三是在商业经济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新形势下,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汤显祖所师事的泰州学派、所服膺的李贽学说乃至达观的救世言行,都是市民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汤显祖没有像李贽、达观那样去硬拼,但他也在文学艺术领域开辟了思想解放、个性张扬的新战场。
  作为影响极大的主情之作,《牡丹亭》虽然表现出激情驰骋、辞采华丽的浪漫主义戏剧风格,但也必须看到,《牡丹亭》其实还未从根本上跳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轨道。特别是后半部戏在总体上还是遵理复礼的篇章,作者并没有彻底实现其以情代理的哲学宣言。他的个性解放思路尚未从根本上脱离封建藩篱,而只是对其中某些特别戕杀人性、极其违背常情的地方进行了理想化的艺术处理。乞灵于科考得第、皇上明断,这也是戏曲的常套之一。尽管如此,汤显祖还是封建时代中勇于冲破黑暗,打破牢笼,向往烂漫春光的先行者。《牡丹亭》也成为古代爱情戏中继《西厢记》以来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杰作,杜丽娘已经成为人们心中青春与美艳的化身,至情与纯情的偶像。

讨论:在中国戏曲史上,《牡丹亭》与《西厢记》是两本交相辉映的爱情剧,试对杜丽娘和崔莺莺做个比较,看看《牡丹亭》的爱情描写与《西厢记》表现的爱情有何异同?

与崔莺莺相比,杜杜丽娘和莺莺一样,同出于富贵之家,同样渴望爱情,同样受到当时的社会道德的束缚。但两人又有很多不同。

从生活环境来看,杜丽娘生活的环境比莺莺的环境更令人窒息。莺莺小姐有多情张生的挚爱,有聪慧热情的红娘的支持,而家庭又是相国之父已死,正走下坡路的家庭,束缚相对要小得多;而杜丽娘的家庭是一个上升的贵族家庭,一切都得合封建的伦理道德,绣花怕她绣成对的,甚至连后花园也不许她去,怕受感染,生出伤春之情。她的丫环是一个口没遮拦的天真烂漫的少女,没有红娘那么有心计。

从她们追求爱情的行动来看,莺莺在追求爱情幸福的过程中,有许多假意,常常动摇。她时时需要战胜自己,如果没有红娘的帮助,也许就没有了和张生的婚姻。而杜丽娘是没有一个现实中的情人、没有红娘的帮助,但杜丽娘对爱情的追求却远比莺莺理坚决、主动。杜丽娘不是在现实的感情中苦恼,而是为梦境而痛苦,她不是死于爱情的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的渴望,这是本剧的一大成功之处。

以《牡丹亭》与同是爱情名剧的《西厢记》相比,可以看出两者有一点根本不同的地方:莺莺对于张生,是由“情”到“欲”;杜丽娘对于柳梦梅,却是由“欲”到“情”。

    她并不是先爱上柳梦梅,才有冲破“男女之大防”的选择,而首先是难耐青春寂寞,因自然涌发的生命冲动引向与柳梦梅的梦中幽会,恣一时之欢,由此蕴育了生死不忘之情。在全剧最动人的《惊梦》、《寻梦》两出中,以一系列精美的曲辞,唱出杜丽娘被禁制的生命渴望,如《惊梦》中的《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这是写美丽的生命尤如美丽的春光一般荒废,使人不能甘心。于是丽娘带着“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的叹息和泪水进入梦乡。醒来时她并不觉得那样的梦有什么可羞,反觉得“美满幽香不可言”。当好梦不再、郁闷愈深,使她深觉人生不足留恋时,她也希望死后能葬于梅树(象征柳梦梅)之旁,使幽魂得以常温梦境:“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汤显祖的文学思想首先是主情,他所说的“情”又首先是包括性爱之欲在内的人生欲求。在严格的封建礼教中,婚姻固不可以男女相慕的感情为先,但在一般的社会观念上,对这种“情”多少有所容忍。至于在“情”之后更深一层的性爱之“欲”,特别是女性的欲,连提起来都是“淫鄙无耻”的。

    而汤显祖却第一次在戏剧中以明白和肯定态度指明:“欲”才是“情”的基础,它是美好的、应该得到合理满足的生命冲动,并以杰出的艺术创造表现了它的美好动人。这种描绘对于封建礼教的冲击,它所包含的人性解放精神,无疑要比一般地歌颂爱情来得强烈。

在介绍《西厢记》时,我们指出作者只是自然地描写崔、张那种非礼的爱情,而并不有意强调他们的行为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冲突(这方面比《西厢记诸宫调》还有所减少);成为崔、张爱情最大阻碍的老夫人赖婚之举,主要也是出于势利的考虑。在《牡丹亭》中,作者则有很明确的反抗压抑人性的封建社会意识的出发点。从表面上看,剧中似乎并不存在与杜丽娘、柳梦梅相对立的反面人物,杜丽娘的梦中之爱乃至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结合,都不曾遇到父母的反对与干涉(杜宝对他们的婚姻事实的反对,出现在全剧将要结束时)。然而,作品又确确实实写出了封建意识作为一种社会势力对杜丽娘的压制,使人感受到她在一张看不见的罗网中苦苦挣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Tag:综合资料综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综合资料
》《汤显祖与《牡丹亭》教案2》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