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综合资料《百丈山记》教案» 正文

《百丈山记》教案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综合资料   阅读:68977

概要:《百丈山记》教案朱 熹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本文的思路,分析叙述的层次。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理性的思考。 4、体会作者的写景的技巧。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的思路,分析叙述的层次。 2、体会作者的写景的技巧。 3、重点体会“遁、磴、壁、殚……”等词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写景的技巧。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题解】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官至宝文阁待制。谥号“文”,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他是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明清以来,奉为“大贤”,配享孔庙,在日本和朝鲜半岛广有影响。著作繁富,除《诗集传》等专著外,有《朱文公文集》。 《百丈山记》选自《朱文公文集》。它写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的夏天。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等等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文章开门见山,从“山之胜盖自此始”

《百丈山记》教案,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百丈山记》教案
朱 熹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本文的思路,分析叙述的层次。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理性的思考。 
4、体会作者的写景的技巧。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的思路,分析叙述的层次。  
2、体会作者的写景的技巧。 
3、重点体会“遁、磴、壁、殚……”等词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写景的技巧。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题解】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官至宝文阁待制。谥号“文”,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他是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明清以来,奉为“大贤”,配享孔庙,在日本和朝鲜半岛广有影响。著作繁富,除《诗集传》等专著外,有《朱文公文集》。 
《百丈山记》选自《朱文公文集》。它写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的夏天。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等等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文章开门见山,从“山之胜盖自此始”写起,到“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结束了基本部分的内容,首尾呼应,一气贯串,显得十分集中、紧凑。有选择地落笔于六处景致,分为两组,第一组叙述踏石磴、过涧水、入山门而至西阁,主要描写西阁环境的优美和夜宿听泉的感受。第二组中由石台引出,主要描写瀑布、夕照与云海,叙次分明,铺排得当,重点突出,引人入胜。通篇状物写景,准确而形象,细致而生动,表现出作者精细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语言的功夫。在同时所写《百丈山六咏》之一《西阁》的绝句中,朱熹曾抒发了“安得枕下泉,去作人间雨”的情怀与议论,而没有把它写进本文。这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二)、学生自渎课文。 
(三)提名朗读课文,然后全班齐读。 
(四)整体把握课文。 
1、    略写沿途,直写描写的中心。 
2、    描述循水而上所看到的景色。 
3、    描写百丈山中瀑布和山峰的壮丽之美。 
4、    点明同游者和作者作记的原因。 
(五)深入体会文意,探讨以下问题; 
1、    第二自然段循水而上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以水流为线索,写了以下景物: 
  小涧→石梁→山门→石池→石梁→石梯→小庵→老屋→西阁 
2、    第三自然段: 
①    此段描写以何为中心? 
②    描写西南面时,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 
③    此段写景的方法与第二段有和不同? 
明确并板书: 
                东南:瀑布 
    石台→      西南:山峰 
                东面:“径断” 
  (六)小结并解答课后题



Tag:综合资料综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综合资料
》《《百丈山记》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