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综合资料刘禹锡《赏牡丹》赏析» 正文

刘禹锡《赏牡丹》赏析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综合资料   阅读:68564

概要:刘禹锡《赏牡丹》赏析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拟人 '妖无格'与'净少情' 比喻 '真国色'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刘禹锡《赏牡丹》赏析,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刘禹锡《赏牡丹》赏析

   诗中一个'',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拟人 '妖无格''净少情' 比喻 '真国色'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Tag:综合资料综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综合资料
》《刘禹锡《赏牡丹》赏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