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综合资料《凤阳花鼓》教学参考(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民俗文化》)» 正文

《凤阳花鼓》教学参考(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民俗文化》)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综合资料   阅读:68259

概要: 前人指出:唐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及李白的《长干行》等名篇,都取法于此。可见此篇在艺术方面的影响之大了。 长干曲 这首民歌采用第一人称手法,活灵活现地绘出一群采菱姑娘顶风破浪的形象。江面上,风高浪急,一群采菱姑娘却偏偏相约在一起驾着小舟迎风破浪前进。她们不怕风吹浪打,并豪迈地唱着歌:我们从小在长江边长大,什么样的大潮也经过了,这点风浪算得了什么!这充分表现出她们蔑视艰险,敢斗敢闯的英勇精神。同时也反映出劳动妇女在生产斗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这首歌语言生动,节奏轻快。淡淡几笔,便传神地勾勒出女主人公的英勇性格。它以动荡不定的长江大潮为背景,突出描绘她们安之若素的怡悦心情。这种写法,也可以说是一种以动显静、动静相照的艺术手法。歌中洋溢着高昂的斗争乐趣,能使读者获得欢快的感受。 菩萨蛮 这首词选自近人王重民辑的《敦煌曲子词集》。《敦煌曲子词集》收词一百六十多首,其中大部分是唐、五代时的民间词。它是公元1899年从敦煌石窟中发现的。 《敦煌曲子词》的作者包括边疆士卒、乐工、歌妓、商人、游子、医生等等。这首词从它的情调看,很可能是歌妓的作品。 词的

《凤阳花鼓》教学参考(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前人指出:唐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及李白的《长干行》等名篇,都取法于此。可见此篇在艺术方面的影响之大了。

 

长干曲

 

这首民歌采用第一人称手法,活灵活现地绘出一群采菱姑娘顶风破浪的形象。江面上,风高浪急,一群采菱姑娘却偏偏相约在一起驾着小舟迎风破浪前进。她们不怕风吹浪打,并豪迈地唱着歌:我们从小在长江边长大,什么样的大潮也经过了,这点风浪算得了什么!这充分表现出她们蔑视艰险,敢斗敢闯的英勇精神。同时也反映出劳动妇女在生产斗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这首歌语言生动,节奏轻快。淡淡几笔,便传神地勾勒出女主人公的英勇性格。它以动荡不定的长江大潮为背景,突出描绘她们安之若素的怡悦心情。这种写法,也可以说是一种以动显静、动静相照的艺术手法。歌中洋溢着高昂的斗争乐趣,能使读者获得欢快的感受。

 

菩萨蛮

 

这首词选自近人王重民辑的《敦煌曲子词集》。《敦煌曲子词集》收词一百六十多首,其中大部分是唐、五代时的民间词。它是公元1899年从敦煌石窟中发现的。

 

《敦煌曲子词》的作者包括边疆士卒、乐工、歌妓、商人、游子、医生等等。这首词从它的情调看,很可能是歌妓的作品。

 

词的抒情女主人公表述了她对爱情的坚贞态度:除非青山朽烂、秤锤浮水、黄河干涸、参星昼现、北斗回南、三更见日(这些都是不可能出现的),她决不肯舍弃爱情。这跟汉乐府《上邪》很类似。但它的感情与艺术手法,又与《上邪》略有不同。《上邪》的女主人公只是用火热的歌声表达了她炽烈的爱;这首词却除此之外,还蒙上了一层幽暗的色彩,近乎是一种凄厉的恳诉。这也许是由于歌者的社会地位不同(前者应为一般的女子,后者则处于受侮辱、受损害的地位),因此唱出来的歌声也不一样了。《上邪》一气贯注,连举五事以明心迹,目的在使男方放心;这首词却在连举五事以明心迹之后,再作转折:“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即使你要休弃我,我也不肯休弃你,除非待我半夜看到日出。”)这说明女主人公对男方不很放心,深恐被他遗弃,因此“回首犹重道”,希望男方也能跟自己持同一态度。语重心长,声泪俱现,使读者宛如亲见亲闻。此歌的动人处,就在这里。

 

凤阳花鼓

 

明代为我国封建社会末期。明中叶以后,土地兼并日趋剧烈,苛捐杂税层层增多,农村经济萧条,广大农民贫困交加,许多自耕农或半自耕农下降为佃户,贫下中农流亡他乡。据历史记载,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年间(1465—1487),仅荆、襄一带就有“流民百万”,人民卖妻子、卖儿女、卖自身的,沿路成群,惨不忍睹。即使在被朱元璋定为“中都”的皇帝家乡──凤阳也不例外。《凤阳花鼓》就是当时黑暗现实的血泪写照。它通过富有形象性的歌词,展现了一幅悲惨的农村破产图。

 

这首民歌的矛头直指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民歌作者似乎已认识到天灾和人祸的关系,认识到一切灾难都跟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和掠夺有关,是他们把大好河山给糟蹋了。这首民歌并不停留在对现实的客观反映上,而是用哀怨的调子抒发了歌者的强烈感情,对封建统治阶级进行了有力的控诉。

 

(以上评析选自《历代民歌选析》,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二、秧歌简介(匡扶)

 

秧歌既是农民在插秧等农作劳动中所唱的歌,则其起源当然是很早很早,即使说它是同农业社会而俱来的,也未为不可。但,我们考证秧歌这一名词的较早见于记载,为时并不算早。据说北宋的苏轼出知定州时(今河北定县),在县的北部黑龙泉附近,苏泉村、东西板村等地区,看见在水田内工作的农民甚为劳苦,他本是诗人,就自编了些歌曲,教他们在插秧时歌唱,好借以忘掉疲倦。按苏轼的出知定州,当系在宋哲宗元祐八年时,亦即1093年。

 

唐代诗人刘禹锡也曾有《插田歌》,禹锡在序中说:“连州城下,依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原歌的前半云: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裙,农夫绿蓑衣。

 

齐唱田中歌,嘤咛如竹枝。

 

……

 

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

 

……

 

歌里说的当然是插秧的情景,禹锡自己在序中所谓的“俚歌”,也正是模拟连州城下男女农民们在插秧时所唱的歌而写的。按连州即今之广东连县,禹锡谪此,为唐宪宗元和十年,亦即815年。从禹锡集中所仿作的一些竹枝词上看,他对于吸取民间形式来丰富自己的创作这一方面的工作兴趣一向是很高的。

 

时间稍后于苏轼的,比较更为确切的记载,要数南宋郑樵的《插秧歌》了。郑的这首歌,大约是作在1135年左右。原词:

 

漠漠兮水田,袅袅兮轻烟。

 

布谷啼兮人比肩,纵横兮陌阡。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插秧是一种集体劳动,而秧歌也正是在这种集体劳动的情况下唱出来的。郑是文人,他的这首《插秧歌》,以为和刘禹锡的《插田歌》及一些竹枝词是一样的,都是模仿民间而作成的。不用说,民间是早已有秧歌存在着了。

 

和郑樵差不多同时的爱国诗人陆游的集子里,也找到了同样的一首《插秧歌》。陆的《插秧歌》所给我们提供的材料,就更为具体。兹录其前一部分:

 

浸种二月初,插秧四月中。

 

小舟载秧把,往来疾于鸿。

 

吴盐花白,村酒粥面浓。

 

长歌相赠答,宛转含豳风。

 

日暮飞桨归,小市鼓冬冬。

 

……

 

在这首歌的前面,陆曾自己标有“四月渴雨,恐害布种,代乡邻作插秧歌”的一段话。所说“代乡邻作”,当即是作给农民唱的。因陆住在农村的时间很长,他有许多诗都是写的农村情景。另一方面,从歌中的“小市鼓冬冬”一语来看,则又可推知这时的秧歌,已由田野进入了街头,而且是合鼓而歌的,只是没有提到舞。至于这一首歌作成的时间,大约在1150年左右。

 

郑、陆都是南宋时的人,足见彼时的秧歌,已很盛行,至少在长江以南是这样的。同时,我们还该注意一点,就是关于秧歌的记载,不仅唐人集中很少见到,连北宋人的集中也是不多见的。

 

(节选自匡扶《秧歌小考》,载《民间文学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资料综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综合资料
》《《凤阳花鼓》教学参考(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民俗文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