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综合资料《凤阳花鼓》教学参考(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民俗文化》)» 正文

《凤阳花鼓》教学参考(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民俗文化》)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综合资料   阅读:68259

概要:凤阳花鼓整体把握 凤阳花鼓是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它的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音节凄婉,令人神醉”(《扬州画舫录》),内容多是“状家室流离之苦”(《清稗类钞》)。由于它的起源背景和它悲凄的唱词内容,它一度成了贫穷讨饭的象征。 唱词开始介绍背景,凤阳本来是个好地方,但是自从朱元璋称帝以来,就成了个“穷荒”的地方。当然不光是“人事”所致,也有许多天灾的原因,所谓“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残酷的现实逼迫百姓开始想各种方法逃避灾难,大户的人家可以卖骡马,而一贫如洗的小户人家就只能卖儿郎了。一无所有的人家只得外出逃荒,身背着花鼓一路卖唱乞讨。有诗说“城东唱罢复城西,小鼓轻锣各自携”,就生动地反映了花鼓艺人流离失所的生活。 悲凄的唱词配上平稳持重的旋律,再加上逃荒人的走南闯北,凤阳花鼓得以在四方流传。后来,在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后,凤阳花鼓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凤阳花鼓不再是逃荒者的谋生手段,而成为一种自娱自乐的工具,成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虽然如此,但是早期的这首凤阳花鼓唱词更深入人心,流传最广,大概“最有生命力

《凤阳花鼓》教学参考(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凤阳花鼓

整体把握

 

凤阳花鼓是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它的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音节凄婉,令人神醉”(《扬州画舫录》),内容多是“状家室流离之苦”(《清稗类钞》)。由于它的起源背景和它悲凄的唱词内容,它一度成了贫穷讨饭的象征。

 

唱词开始介绍背景,凤阳本来是个好地方,但是自从朱元璋称帝以来,就成了个“穷荒”的地方。当然不光是“人事”所致,也有许多天灾的原因,所谓“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残酷的现实逼迫百姓开始想各种方法逃避灾难,大户的人家可以卖骡马,而一贫如洗的小户人家就只能卖儿郎了。一无所有的人家只得外出逃荒,身背着花鼓一路卖唱乞讨。有诗说“城东唱罢复城西,小鼓轻锣各自携”,就生动地反映了花鼓艺人流离失所的生活。

 

悲凄的唱词配上平稳持重的旋律,再加上逃荒人的走南闯北,凤阳花鼓得以在四方流传。后来,在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后,凤阳花鼓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凤阳花鼓不再是逃荒者的谋生手段,而成为一种自娱自乐的工具,成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虽然如此,但是早期的这首凤阳花鼓唱词更深入人心,流传最广,大概“最有生命力的民间说唱艺术大抵都源于悲情”吧。

 

教学建议

 

一、歌谣是一种口头的艺术,通俗、质朴,不宜多讲字面意思,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分析艺术特色才是教学的重点。

 

二、对于一些在感情上共通的歌谣,可以让学生讨论这种感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间歌谣中是以一种怎样的形式来抒发的。比如对于“海誓山盟”的主题,可以对比分析汉乐府民歌《上邪》、敦煌曲子词《菩萨蛮》和明代民歌《劈破玉分离》在内容以及艺术形式上的异同点。

 

(《劈破玉分离》:“要分离,除非天做了地;要分离,除非东做了西;要分离,除非官做了吏。你要分时分不得我,我要离时离不及你;就死在黄泉也,做不得分离鬼。”)

 

三、本单元选择的多是一些时代比较久远的歌谣,从上古时期到汉魏乐府,离现在最近的也是明代民歌。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不拘一格,广泛搜集一些近代、现代、当代的民歌民谣,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比较学习,从而让学生对民间歌谣这种文学艺术形式有更深刻的体验。这项工作可以结合课后“梳理探究”中“走近民间歌谣”的活动来进行。

 

参考资料

 

一、歌谣评析

 

击壤歌

 

这首歌更早见于东汉王充的著作《论衡·艺增篇》中,但末句作“尧何等力?”。

 

封建时代某些学者对这首歌作过这样解释:他们传述了一个故事,说是唐尧时有老人在路边击壤,旁边看的人赞叹说:“尧的恩德多伟大呀!”老人却用歌回答:“尧为我出了什么力呢?”

 

我们则认为,这是一首古代劳动人民反“天命论”的战歌。从诗的语言看,应是西周以后的作品。诗中的帝决不是指唐尧,而是指天帝。

 

全诗用鲜明显豁的语言,肯定了劳动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用劳动创造了世界。末句“帝力于我何有哉”,有力地驳斥了奴隶主阶级宣扬的“天生烝民,有物有则”(《诗经·大雅·烝民》,意思是说:老天爷养活了老百姓,给了他们食物,也替他们制定了行动守则)的胡说。这首歌,正表达出古代劳动人民对自身创造力的坚信和自豪。

 

在格式上,这首歌也颇为别致。前四句每句四言,两句一排比;末一句七言(另本作“帝何力于我哉”,为六言),用强烈的感叹作结。语言活泼,生动,明白如话,不失为一首卓越的古代自由诗。

 

上邪

 

在汉代乐府民歌中,有不少优美的情歌。《上邪》就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歌显系女性所唱。她为了要表达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便一口气举了五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作为誓证,以说明自己将永不变心。其炽热的感情迸涌、奔溢于字里行间,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清人沈德潜很赞赏这首诗的“笔力”。实际上,笔力来自诗人内心的感情力量。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大序》),就是这个意思。这首民歌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真挚而朴实的感情,从中找不到一点儿虚矫的痕迹。

 

西洲曲

 

这首著名的南朝民歌,从风格上看(如律句增多,颇似几首绝句缀集而成),应是齐、梁以后的作品。它每四句一解(今称段),每解大致上换韵一次。尽管有些内容较为费解,但从形式上说,却一环紧扣一环,恰似成串的珍珠,圆润流转,晶莹闪亮。在艺术上,确很精致。

 

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富有抒情意味。她从春到秋,从早到晚都思念着所欢。为了表明情思的缠绵悠远,诗歌采用了相应的形式──辘轳体(又称接字法)。下句紧承上句,后段直联前段。首尾相衔:以忆西洲起调,以梦西洲结响。“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沈德潜语)。正由于这样,所以才越读越有味。

 

为了抒发女主人公丰富而细腻的感情,诗中大量采用了以景托情的方式。诗从忆梅、折梅、寄梅写起,一方面点明相思从早春季节就已开始,一方面衬托出女主人公的高洁品质。接下两句:“单衫杏子红(应作黄),双鬓鸦雏色”,进一步描写女主人公的服饰和仪容。不仅色泽绚丽,对仗工巧,而且暗换上春夏之交的景物,给人以时光流驶之感(以下写景物都如此)。“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两句,又点明具体时间(日暮),为下文“尽日栏杆头”作铺垫;同时,渲染出一种无限凄凉的相思气氛。但此诗并不停滞于凄凉的氛围中,相反,写得非常轻快、活泼。“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以下,更直接用女主人公的举止表明她对男方诚挚热烈的爱情。从“采莲”到“弄莲”,从“弄莲”到“怀莲”,一步深似一步,低回婉媚,情状如画。但“忆郎郎不至”,她只好“仰首望飞鸿”,希望飞鸿能传给她一点儿信息。哪知“鸿飞满西洲”,而郎仍无信来。于是她登楼远望,虽尽日痴立,而踪影全无。这几句几乎是一句一转,把女主人公的种种心事描摹曲尽。“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表面上形象无比宏伟、壮阔,底里却深藏着女主人公因天高人远而心潮摇晃的复杂感受。“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更写出她情丝如藕,一往情深,只好寄相思于幻梦之中了。李白名句:“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其形象很可能即从这里得到启发。

[1] [2]  下一页


Tag:综合资料综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综合资料
》《《凤阳花鼓》教学参考(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民俗文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