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综合资料《先向歌诗求讽刺——社会写真》教案教学设计2» 正文

《先向歌诗求讽刺——社会写真》教案教学设计2

[02-27 13:00:38]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综合资料   阅读:68526

概要:一、知识概述咏叹百姓疾苦,针砭时弊,关注社会,是中国诗歌自古以来就具备的优良传统。如《诗经》,其中就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说法。唐宋以来,许多进步诗人,他们继承了诗歌关注社会这一优良传统,着力倡导并实践了诗歌讽喻现实的功能。他们所创作的作品,可堪当时的社会写真。 “先向歌诗求讽刺”选录了唐宋时期几篇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篇。学习此类文章,一则要加强诗歌诵读练习,体会语言的细微之处;二是要分析讽喻诗的艺术特征,体会叙事铺陈的显明和议论抒情的隐晦,体会诗的意境。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石壕吏 杜甫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世称“诗圣”。其诗真实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这一历史转变时期的社会现实,内容极其丰富,范围极其广阔,思想极其深刻,故而被称作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二)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60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军

《先向歌诗求讽刺——社会写真》教案教学设计2,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一、知识概述

  咏叹百姓疾苦,针砭时弊,关注社会,是中国诗歌自古以来就具备的优良传统。如《诗经》,其中就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说法。唐宋以来,许多进步诗人,他们继承了诗歌关注社会这一优良传统,着力倡导并实践了诗歌讽喻现实的功能。他们所创作的作品,可堪当时的社会写真。
  “先向歌诗求讽刺”选录了唐宋时期几篇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篇。学习此类文章,一则要加强诗歌诵读练习,体会语言的细微之处;二是要分析讽喻诗的艺术特征,体会叙事铺陈的显明和议论抒情的隐晦,体会诗的意境。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石壕吏

杜甫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世称“诗圣”。其诗真实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这一历史转变时期的社会现实,内容极其丰富,范围极其广阔,思想极其深刻,故而被称作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二)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60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军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便是其中一篇。
  “石壕吏”重点在于“吏”。这里的“吏”到底是怎样的一类官吏?这类官吏的活动又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呢?

(三)文章分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诗歌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暮投石壕村”到“老妇出门看”):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 “有吏夜捉人”一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主要体现了官吏的横暴,百姓的苦难。
  第二层(“吏呼一何怒”到“犹得备晨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以下官吏与妇人的对话,主要是围绕家中是否有男丁而展开。其间通过妇人之口,讲述了三个儿子的命运:一子在战,二子已亡。唯剩乳孙寡妇。官吏苦苦相逼,欲强征哺乳的儿媳,老妇人不得已,急应河阳之役。
  本部分虽为叙事,却于叙事中刻画了差吏之凶狠无情,表现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和同情。
  第三层(“夜久语声绝”到“独与老翁别”):本层写官吏横征村民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写听到哭声,表明诗人是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写“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是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四)主旨概括

  文章通过写差役趁夜捉人,最后老妇被抓的故事,突出了两点主旨:
  第一,这首诗固然通过石壕吏趁夜捉人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但最主要还是反映“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第二,作者并不反对平定“安史之乱”,因为“安史之乱”不平,国家就不会安稳,所以又有着对“老妇人”慨然赴国难这种精神的褒扬。
  这两种主旨夹杂在一起,反映了杜甫思想上的深刻矛盾。纵观全诗,其主旨与情感,更多地还是倾向于表现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揭露了政治的黑暗。
图示:
  

卖炭翁

白居易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居士,与元稹、张籍等人倡导新乐府运动。所写大量讽喻诗,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另有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主张。
  古代讽喻诗可谓汗牛充栋,但是自觉明确地从咏叹民生疾苦、针砭时政这样的目的出发,系统进行创作的,白居易堪称第一人。他的《秦中吟》10首、《新乐府》50首,是有着明确政治目的、经过严密编排构建的讽喻诗系列,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开创性的贡献。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资料综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综合资料
》《《先向歌诗求讽刺——社会写真》教案教学设计2》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