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拓展与实践 “拓展与实践”部分介绍了我国古代传记和现代传记的不同特点,特别提供了《新唐书》中一节关于杜甫的传略,目的是让学生对于现代传记格外注重写出传主的人格和内心活动这一特色有所认识,同时也有助于鉴赏《杜甫传》的写作艺术。课本选录《新唐书》中“天宝十三载……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一段,只有50个字,而《杜甫传》中与之对应部分是“长安十年”的后半节,即课本第5页第2段至第17页第1段,大约5 500字。比较一下可以看出,《新唐书》是史书,重在记载与叙述历史事实的过程,既是写人物传记,也重在勾勒其生平,笔法是客观纪事,一般不作细致的心理描写或性格刻画。而《杜甫传》记述传主的生平,不只是勾勒过程,还要有很具体的生活描写,包括内心的变化起伏,所谓一颦一笑,长处短处,都尽量显现。 如《杜甫传》(课本第5页第4段)写751年秋天,杜甫贫病交迫,躺在长安旅舍中的遭遇和心情,连门外的连绵阴雨、积水中的“小鱼”、床前的地上长满的“青苔”,等等,都有非常具体的描写,衬托出杜甫当时那种失意和郁闷。这就是现代传记注重刻画人物心理的写法。类似这些细节描写,也要有基本的事实根据,比如根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学参考,标签: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拓展与实践
“拓展与实践”部分介绍了我国古代传记和现代传记的不同特点,特别提供了《新唐书》中一节关于杜甫的传略,目的是让学生对于现代传记格外注重写出传主的人格和内心活动这一特色有所认识,同时也有助于鉴赏《杜甫传》的写作艺术。课本选录《新唐书》中“天宝十三载……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一段,只有50个字,而《杜甫传》中与之对应部分是“长安十年”的后半节,即课本第5页第2段至第17页第1段,大约5 500字。比较一下可以看出,《新唐书》是史书,重在记载与叙述历史事实的过程,既是写人物传记,也重在勾勒其生平,笔法是客观纪事,一般不作细致的心理描写或性格刻画。而《杜甫传》记述传主的生平,不只是勾勒过程,还要有很具体的生活描写,包括内心的变化起伏,所谓一颦一笑,长处短处,都尽量显现。
如《杜甫传》(课本第5页第4段)写751年秋天,杜甫贫病交迫,躺在长安旅舍中的遭遇和心情,连门外的连绵阴雨、积水中的“小鱼”、床前的地上长满的“青苔”,等等,都有非常具体的描写,衬托出杜甫当时那种失意和郁闷。这就是现代传记注重刻画人物心理的写法。类似这些细节描写,也要有基本的事实根据,比如根据历史上留下的与传主有关的某些史料记载,或者根据传主的自述(前面一段描写主要根据杜甫《病后过王倚饮赠歌》等诗所表现的内容情绪),适当加上合理的艺术想像。
教师备课可以参考资料选录的“关于传记的真实性”,了解带文学性的历史人物传记,除了以历史材料作根据,还可以“从艺术的真实中还原出生活的真实”。特别是传记作者如何把杜甫的诗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加以合理的想像和描写,又如何细致地表达传主的喜怒哀乐,可以从课文中寻找一些例句,稍加分析。
这一道题比较难,只要求学生对古代传记的历史叙述与现代传记的心理描写做简要的比较,不必过细分析。
参考资料
一、 《杜甫传》写作背景
《杜甫传》的写作始于1946年,历时三年。从青年时代,冯至就极为热爱杜甫,与“杜诗”“发生了绝大的爱情”(
我的杜甫研究,多半是客观环境所促成。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同济大学内迁,我随校辗转金华、赣县、昆明,一路上备极艰辛。从南昌坐小船到赣县,走了七八天,当时手头正带了一部日本版的《杜工部选集》,一路读着,愈读愈有味儿,自己正在流亡中,对杜诗中“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一类诗句,体味弥深,很觉亲切。后来到了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教德文,课余之暇,颇留意于中国文学。有一天在书肆偶得仇注杜诗,又从头至尾细读,从此形成了自己对杜甫的一些看法。……萧统的《陶渊明传》、元稹的《杜子美墓志铭》、新旧《唐书》中有关李、杜的记载,都过于简略了。为此决意给杜甫作传。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全副精力来做这件事,所以我的准备工作用去了四五年时间。我首先做杜诗卡片,按内容分门别类编排,如政治见解、朋友交往、鸟兽虫鱼,等等。同时对唐代政治经济、典章制度、思想文化诸方面的发展沿革,也作了必要的了解,国内学者如陈寅恪等的有关著作,也都读了。另外,对杜甫同时代诗人李白、王维等的生平、思想、创作情况,也有了基本的掌握。在这样的基础上,我才开始写《杜甫传》……
二、关于《杜甫传》的评价与赏析
对冯至《杜甫传》的评价,一般是从两个方面着眼的,一是其中表现出来的史识,一是此传记写作的风格。就赏析而言,也可以相应地从两个角度加以欣赏,一个是冯至写作传记时采取的“以杜解杜”的方法,就是从对杜诗的反复阅读当中咀嚼出杜甫的生活和思想;另一个是此传记“诗人写诗人”的风格。可以参考:
1.陈燊《冯至先生的杜甫研究》(《冯至先生纪念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这不是诗人的出处和经历的冷冰冰的记录,而是以“精细而有力”的“心和手”构想和描绘出来的十分丰满、有血有肉的诗人“图像”,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的音容言笑、喜怒哀乐,既充满真情实感,又富于生活情趣。冯至先生是诗人,文笔生动、热情洋溢,他善于把杜甫的诗句融成自己的语言,写来娓娓动听,富于感染力,不像有的同类论著那样,堆砌繁琐的引文和枯燥的分析,令读者望而生畏。这里还要提一下冯先生的凝练朴素的风格。这不仅表现于运句遣辞的力求简明易懂,表现于征引杜诗时总是精选最有代表性的句子,还表现于不做考据文章,像他说的,“为了使读者不被繁琐的考证与论据所累,不曾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写在里边,附注也尽量减少”。(《杜甫传·前记》)因此可以说,这部浓缩为十万字左右的著作,包含有远远超过这个字数的内涵。文如其人,这里也反映了冯先生为人的平易朴实的风格。
2.钱志熙《史学意识与审美情绪的融合》(《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冯至先生虽然也是杰出的诗人和机智的小说家,可他却不是站在诗人、小说家的地位上的,而是努力站到史学家的地位上,以清醒的史学意识做这项工作。谁也不会将他的《杜甫传》与他的历史人物小说如《伍子胥》等同起来,它们之间的界限是那样的明显,一望便知。他说:“作者写这部传记,力求每句话都有它的根据,不违背历史。由于史料的缺乏,空白的地方只好任它空白,不敢用个人的想像加以渲染。”(《杜甫传·前言》)他承认无论使用什么方法,都无法完全再现历史,但作为主观努力,他“要极力避免使杜甫现代化,因为用现代人的思想与感情去点染将及一千二百年前的一个古人,可以说是一种难以原恕的罪行”。(《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他的目标是要使“这幅图像使人一望便知道是唐代的杜甫,可是被一个现代人用虔诚的心与虔诚的手给描画出来”。(同前文)闻、冯两先生都将作传比喻为画像,他们的目标都要追求美术般的鲜明、凸现,要整体、生动地呈现杜甫。所以,毫无疑问,他们的工作都是被一种审美的情绪所驱使,但冯先生的《杜甫传》是要将审美情绪与史学意识恰当地融合在一起。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