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庸》节选教学案(人教版选修)» 正文

《中庸》节选教学案(人教版选修)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阅读:68855

概要:《中庸》节选学案一、作家作品常识积累 1、 《中庸》原是 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 ”之一,《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2、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三字经》中有“ ”的描述。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

《中庸》节选教学案(人教版选修),标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中庸》节选学案

一、作家作品常识积累

1、 《中庸》原是     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    ”之一,《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2、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三字经》中有“            ”的描述。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二、查字典解词:

中庸 

【词 性】 

【褒 贬】

【近义词】

【反义词】

【释 义】 

三、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                         ”。

  “         ”,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        ”,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          ”。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四、课内阅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一)解释画横线的字词:  

(1)天命:

(2)率: 

(3)莫:

(4)见(xian):

(5)乎:

(6)中:  

(7)节: 

(8)致:

(二)请结合文本具体阐述“中”“和”的含义:

参考答案: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四、阅读原文,回答问题。

1.对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命之谓性                              性:本性

B.中也者,天下知大本也            中:适合,符合

C.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措:放下

D.子庶民。则百姓劝      劝: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不勉而中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B.喜怒哀乐之未发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C.尊贤,则不惑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D.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

答案:A项:就,连词 ;  并列,连词。 

 B项:助词,不译,取独;  的,助词。

 D项:于(在),介词;于(比),介词。   

 C项:“则”,就,连词。

五、拓展讨论:

什么是\"中庸\"精神实质? 你心目中的“中庸”是什么呢?学完本课,你的感想是什么呢?你认为“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参考: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则)之道.

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在我看来,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具体的思想是: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统治者要仁政爱民。对待其它人要博爱。对待上司要忠诚。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追求的是理想人格——圣人。

[1] [2] [3] [4]  下一页


Tag: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庸》节选教学案(人教版选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