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湖南省蓝山二中《《老子》五章》教案3» 正文

湖南省蓝山二中《《老子》五章》教案3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阅读:68661

概要:(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选自南怀谨《老子他说》老子设立“道”这一个最高范畴,主要是为了方便阐述其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而已。本章旨在说明: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其余的文字都是一个形容词而已。道是《老子》中最高的哲学范畴,含义有:1,构成世界的实体2,创造宇宙的动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3,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5,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2、 价值观——对立统一的永恒法则、“守柔”政治观——“无为”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注:作:生长:始:拒绝;生:生养(万物

湖南省蓝山二中《《老子》五章》教案3,标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选自南怀谨《老子他说》

老子设立“道”这一个最高范畴,主要是为了方便阐述其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而已。本章旨在说明: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其余的文字都是一个形容词而已。

道是《老子》中最高的哲学范畴,含义有:

1,构成世界的实体

2,创造宇宙的动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

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5,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

2、             价值观——对立统一的永恒法则、“守柔”

政治观——“无为”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作:生长:始:拒绝;生:生养(万物);有:占为己有;夫:句首发语词,无义;唯:表原因的语气副词;去:失去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有了丑;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有了不善。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有互相对立而协和,前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去拒绝。生养了万物却不占为己有,虽然(对万物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却不以为恩泽在己,功成而不自居。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才不会失去。

本章内容分两层次。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

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放弃聪明和智慧,百姓才会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 百姓才能回到孝慈。放弃追逐巧利,盗贼就会消失。以上三条作为文治法度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减少私心与欲望,放弃学问,没有忧愁。(单个字词注解译文中以颜色区分)

评析:本章针对社会病态,老子提出治理的方案。

      老子先从反面讲应该去除哪些东西,再从正面讲应该怎么做;

      老子主张摈弃知识、智慧,摈弃仁义等道德规范。他认为“圣”、“智”产生法制巧诈,用法制巧诈治国,便成为扰民的“有为”之政。抛弃这种扰民的政举,人民就可以得到切实的利益。

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能战胜强,柔能胜刚,(这道理)天下无人不知,(但却)没有人能实行。因此圣者说:要能承受国家遭受的耻辱,才配作国家的君主;要能承担国家的祸难,才配做天下人的君王。正面的话听起来像是反话。

评析: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比。所以,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应该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认为,体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

   本章后面有一句话:“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辩证法思想,其含义十分深刻、丰富。

3、             政治理想——“小国寡民”

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什伯之器:指各种各样的器具;甘:使动用法,使······(吃得)香甜;美:使······(穿得)漂亮;安:使······(住得)安适;乐:使······(过得)快乐。

译文:国土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险,不向远方迁移。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却没有机会去使用。使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的时代,(使人民)有甜美的饮食,美丽的衣服,安全的居所,欢乐的习俗。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闻,但邻里间从生到死,却互不往来。

评析:本章描画了老子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景象,并略举了几项使社会趋于这种理想状态的措施要略:(1)减少组织容量,只在较少的人民的基础上组建较小的邦国;(2)抛弃工具、文化;(3)减少交往。从系统演化的角度看,如果人类社会的这几个要素都如老子所愿的那样逆转,那么,其结果的确会成为老子所希望的寡民小国。但是,很显然,这几个要素中没有哪一个会真正自然地发生如老子所希望的那种逆转。这就决定了老子的理想社会的乌托邦性。

四、作业:

1、  抄写字词。

2、 预习。


上一页  [1] [2] 


Tag: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湖南省蓝山二中《《老子》五章》教案3》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