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又呈吴郎》学案

[08-14 06:10:08]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阅读:68946

概要:《又呈吴郎》学案1.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当时,杜甫住在灢西一处草堂(不是成都那座草堂)中。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贫穷的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让给一位吴姓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十余里外的东屯去了。不料这位吴郎一来就在草堂外围插上篱笆,有意不让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说,杜甫便写了这首诗去劝告吴郎。此前杜甫给吴郎写过一首诗,所以此诗题为《又呈吴郎》。吴郎年辈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用“呈”字,是为了让吴郎易于接受诗中所劝。 2.基本解读 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1)题目“呈”表示礼貌,诗人想向吴郎说什么事情呢?劝告吴郎不要用篱笆围住枣树,防止邻居老妇打枣。 (2)作者用什么方法劝止吴郎?“无食无儿一妇人”说明这位老妇既无儿女奉养,又饱受饥饿之苦。“不为困穷宁有此”说明了如果不是因为生活困苦,她怎会出此下策呢?杜甫通过讲述老妇打枣的原因,让吴郎明白她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又呈吴郎》学案,标签: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又呈吴郎》学案

1.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当时,杜甫住在灢西一处草堂(不是成都那座草堂)中。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贫穷的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让给一位吴姓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十余里外的东屯去了。不料这位吴郎一来就在草堂外围插上篱笆,有意不让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说,杜甫便写了这首诗去劝告吴郎。此前杜甫给吴郎写过一首诗,所以此诗题为《又呈吴郎》。吴郎年辈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用“呈”字,是为了让吴郎易于接受诗中所劝。

2.基本解读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1)题目“呈”表示礼貌,诗人想向吴郎说什么事情呢?

劝告吴郎不要用篱笆围住枣树,防止邻居老妇打枣。

 

(2)作者用什么方法劝止吴郎?

“无食无儿一妇人”说明这位老妇既无儿女奉养,又饱受饥饿之苦。“不为困穷宁有此”说明了如果不是因为生活困苦,她怎会出此下策呢?杜甫通过讲述老妇打枣的原因,让吴郎明白她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使他能同情她的悲惨遭遇。

 

(3)杜甫对老妇扑枣的态度是怎样的?为什么要摆明自己的态度?

“堂前扑枣任西邻”中的“任”解为任由,当他住在这里的时候,他任由这位生活凄苦的老妇到堂前打枣,以解其饥馑之苦。“只缘恐惧转须亲”,诗人看到老妇扑枣时心怀恐惧,所以我们仅不应干涉,反而更应显得和善些,让她安心打枣才对。杜甫摆明自己的态度是想启发吴郎要同情老妇人,要用实际行动帮助老妇人。

 

(4)你怎么理解颈联的意思?说说它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本联直接说到吴郎的行为。前句主语是寡妇,“防”,提防,心存戒备。“远客”指吴郎。“多事”,多心,多虑。后句主语是吴郎。此联意谓,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未免多心,但你一搬进草堂就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

言外之意在于:这不能怪她多心,而是你有点不近人情。她本来打枣时就提心吊胆,你不表现亲善一些,反而一来就插起篱笆了!

 

(5)请结合尾联说说造成老妇生活困穷的深层原因有哪些?

前句是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这位寡妇、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穷困的社会根源在于官府的剥削,即“征求”。在后句中诗人想的更深更远持续了十余年的安史之乱,正是广大人民穷困的时代根源。这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深切同情,体现出他忧国忧民的精神。

小结:本诗主旨

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劝告吴郎让老妇人打枣这样一件小事,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的人民真切的关心和深挚的同情。



Tag: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又呈吴郎》学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