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综合教案资料《论积贮疏》教案» 正文

《论积贮疏》教案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综合教案资料   阅读:68224

概要:一、教学目标(一)了解贾谊写作本文的意图,以及在当时情况下提出发展农业生产、注重粮食储备这一建议的意义。(二)学习本文抓住议论中心,从正反两面加以对比阐明道理并逐层深入、首尾呼应的写作特点。(三)复习几种文言句式:两种宾语前置句式,判断句和省略。二、难点、重点分析(一)难句译注。1.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足:生活富足。而: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可是”、“却”。治:治理。者:助词,和前边的动词短语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可治者”,就是“可以治理的”。及:到。未之尝闻:即“未尝闻之”,也就是“不曾听说过有这回事”。文言中,代词充当的宾语大都提到动词谓语的前边使用。“之”,代词,指代“民不足而可治者”。“尝”,曾经。老百姓不富足,可是国家却能得到治理的。从古到今不曾听说过有这回事。2.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夫:成年男子。或:有的人。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另一说:“之”为代词,指“不耕”或“不织”。一个男人不耕作,(就会)有人受饥饿。也可译为:一个农夫不耕田,就有人因他挨饿。3.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生:生产。有时:受时

《论积贮疏》教案,标签: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贾谊写作本文的意图,以及在当时情况下提出发展农业生产、注重粮食储备这一建议的意义。

(二)学习本文抓住议论中心,从正反两面加以对比阐明道理并逐层深入、首尾呼应的写作特点。

(三)复习几种文言句式:两种宾语前置句式,判断句和省略。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难句译注。

1.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足:生活富足。而: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可是”、“却”。治:治理。者:助词,和前边的动词短语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可治者”,就是“可以治理的”。及:到。未之尝闻:即“未尝闻之”,也就是“不曾听说过有这回事”。文言中,代词充当的宾语大都提到动词谓语的前边使用。“之”,代词,指代“民不足而可治者”。“尝”,曾经。老百姓不富足,可是国家却能得到治理的。从古到今不曾听说过有这回事。

2.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夫:成年男子。或:有的人。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另一说:“之”为代词,指“不耕”或“不织”。一个男人不耕作,(就会)有人受饥饿。也可译为:一个农夫不耕田,就有人因他挨饿。

3.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生:生产。有时:受时间限制。而: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可是”、“却”。用:使用。这里指消耗。之:两个都是代词,都指代下文的“物力”。亡度:没有限度。“亡”,w*,通“无”。则:连词,连接前后二事,表明条件和结果的关系,相当于“那么”。必:一定。屈:ju6,竭,尽。这里指亏缺。生产物资有一定的时间,但是消费起来没有限度,那么物力一定会缺乏。

4.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背:背弃。本:本业。指农业。末:末业。指手工业和商业。食者:吃饭的。“者”,助词,和前边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甚:很,非常。众:众多,多。是:代词,这。天下:指国家。之:助词,的。残:害。也:助词,在句末起判断作用。弃农业却从事工商,吃饭的很多(生产的很少),这是国家的大祸害。

5.莫之或止。

莫之或止:即“莫或止之”。文言中,代词充当的宾语大都提到动词谓语的前边使用。“莫”代词,没有什么人。“之”,代词,指代“残贼公行”。“或”,助词,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没有谁来制止它。

6.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大命:指国家的命运。泛:指覆灭。莫之振救:即“莫振救之”。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主语,没有谁,没有哪一个,否定性的无定指代词。振救:拯救,挽救。振,本义是救济。后人把“振济”改为“赈济”。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谁来拯救它。

7.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世:世间,一说“年成”。饥穰:偏义复词,指荒年。其中“饥”的本义是饥荒。“穰”,r2ng,本义是庄稼丰收。天:自然界。行:名词,指常道,规律。天之行:指自然界的固有现象,也:助词,在句中表停顿。被:本义是被子,引申为覆盖、遭受。之:第一个是助词,位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是助词,的;第三个是代词,指代灾荒。相传夏禹曾遇到九年水灾,商汤曾遇到七年旱灾。世间有荒年,是自然界固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曾遇到过。

8.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

可以:即“可以(之)”。“可”,可以,“以”,介词,拿,用。其后省略了表“积贮”的宾语。为富:创造富足的局面。“为”,w6i,动词,造成,创造。另一说:“富安天下”。使天下富足安定。动宾短语,作“为”的宾语。富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安定。直:竟。为此:搞成这样。“为”:w6i,动词,搞成,弄得。廪廪:通“懔懔”,恐惧的样子。本来可以(凭借积蓄)做到使天下富足安定,却竟然造成这种令人害怕的情景。上一句也可译为:(本来)可以拿(积贮的措施)创造富足的局面来使国家安定。

(二)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从表面看,似乎是谈“积贮”问题,其实是谈当时的重要政治、经济问题,而所谓“积贮”问题不过是文章的论证线索。

(三)本文的论证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文共三段。

(1)以管子话开篇,一来提出论题,二来作为论证的出发点,开宗明义,提出政治基础与伦理(知礼节)、政治(可治)的关系,又说明经济与民生的关系。接着,肯定古人“蓄积足恃”的治国方略,指出“今背本而趋末”的弊端,明确提出社会潜在危机的严重性,指出社会问题的可怕,向皇帝进谏,以使其认真思考一番。

(2)先分析天时与人事的关系,意在说明人事得当可以抵御天灾。引汤、禹受灾,足以证明这个道理。下来又指出天灾和边患一旦发生,国家将一筹莫展的形势。然后描绘“兵旱相乘”时会出现的可怕图景,以引起皇帝警戒。

(3)本段开头“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一句,是全文论点。并指出治国安邦,消除隐患的根本办法——“粟多而财有余”。接着指出加强积贮的作用。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结论,“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这说明发展农业是增加积贮的源泉。

(四)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作者写这篇疏的目的,在于劝汉文帝采取措施,发展农业,提倡积贮,仅从正面论述,不易引起文帝的警觉,只有把不事积贮的现实情况和严重性说得非常充分,把天灾兵祸推断得怵目惊心,才能使文帝震惊,从而认识到积贮是刻不容缓的大事,是治国之本,然后再进行正面论理,自然水到渠成了。所以作者把重点放在前两段的反面论证上,正是其匠心独运之所在,也是我们应很好学习的论证技巧。

(五)怎样理解文中提醒汉文帝的那些话?

分析:课文各段末尾都有直接提醒汉文帝的话语。如第1段,作者指出“岁恶不入,请卖爵子”的可伯情况后,说道:“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意在使汉文帝认真思考,正视社会潜在危机的严重性。第2段描绘了“兵旱相乘,天下大屈”的可怕情景后,指出:“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以此引起汉文帝的警戒,劝他加强积贮,防患于未然。第3段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之后,又说:“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重提本可避免而令人害怕的情形,是为了让皇帝意识到:已非常可惜地失去了使天下富足安定的机会、应吸取教训,解决好“天下大命”的问题。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教案资料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综合教案资料
》《《论积贮疏》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