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同步作文(苏教版)议论文写作专题指导——学会使用论证方法» 正文

(苏教版)议论文写作专题指导——学会使用论证方法

[10-21 00:03:42]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同步作文   阅读:68893

概要:不错,做个富贵闲人是很快乐的,可是如果没有凤姐在那头操持家务,忙得七荤八素的,贾家岂不是要破败得更快?到那时,宝玉不忙着去做一个“禄蠹”便是万幸了,哪儿还闲得了?可见,忙是闲的前提,正如生产是消费的前提。假如你想过上悠闲的生活,就必须先忙才行!在民族处于危难之际,你要忙。农民应当忙着种田,生产粮食;军人应当忙着战斗,打击敌人;文人应当忙着以笔为枪,扫灭文坛上的反动势力。近来竟有些人,贬抑起鲁迅来,而提倡林语堂、周作人的闲适幽默,我大以为不可。当是时也,日军大兵南下,国军一溃千里,正是民族存亡之时而志士为国效力之秋也。林、周等人不知为国事而忙,反倒以闲自居,实为可耻。须知你今日不忙,他时沦为亡国奴,又如何闲适得起来?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鲁迅把别人用来喝咖啡、聊天的时间都利用起来,废寝忘食地忙着写文章。是的,我们有今日的生活,完全是当年像鲁迅这样的志士仁人忙出来的。如果那时都是些林、周之类的闲人,则后果必然难以想象。也许有人会说,如今天下太平了,是否可以不那么忙了?我不同意。欧阳修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如果有了面前这一点成绩我们便松懈了,自以为“

(苏教版)议论文写作专题指导——学会使用论证方法,标签:同步作文教学,http://www.88haoxue.com

  不错,做个富贵闲人是很快乐的,可是如果没有凤姐在那头操持家务,忙得七荤八素的,贾家岂不是要破败得更快?到那时,宝玉不忙着去做一个“禄蠹”便是万幸了,哪儿还闲得了?

  可见,忙是闲的前提,正如生产是消费的前提。假如你想过上悠闲的生活,就必须先忙才行!

  在民族处于危难之际,你要忙。

  农民应当忙着种田,生产粮食;军人应当忙着战斗,打击敌人;文人应当忙着以笔为枪,扫灭文坛上的反动势力。近来竟有些人,贬抑起鲁迅来,而提倡林语堂、周作人的闲适幽默,我大以为不可。当是时也,日军大兵南下,国军一溃千里,正是民族存亡之时而志士为国效力之秋也。林、周等人不知为国事而忙,反倒以闲自居,实为可耻。须知你今日不忙,他时沦为亡国奴,又如何闲适得起来?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鲁迅把别人用来喝咖啡、聊天的时间都利用起来,废寝忘食地忙着写文章。

  是的,我们有今日的生活,完全是当年像鲁迅这样的志士仁人忙出来的。如果那时都是些林、周之类的闲人,则后果必然难以想象。

  也许有人会说,如今天下太平了,是否可以不那么忙了?我不同意。欧阳修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如果有了面前这一点成绩我们便松懈了,自以为“殽函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那最后要忙就来不及了。

  但我想补充一点:忙是生活的手段,而非生活的目的。忙不可过分,忙不代表放弃一切闲暇。在某些大城市——如日本东京,人们没日没夜地干,据统计,每人每天平均工作十几个小时(不包括下班后),是否就说明其生活水平就一定能提高呢?恐怕未必。在那儿,忧郁症、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很高,所以,忙也必须适度。

  请忙一些吧!做个“富贵闲人”是快活的,可若一个个都是闲人,没人来忙着工作,怎么行呢?总之,危难之时,一定要忙;太平岁月,也断不可懈怠、放松。在不过度的情况下,还是该多忙一些,不是吗?

  亮点透视:

  本文以宝钗给宝玉所起的“富贵闲人”作为引子,由凤姐的忙,引出本文的主旨,可谓起笔不凡;加上论证中引述鲁迅、林语堂、周作人等材料,反映出作者知识面之广。

  文章思路清晰。先用比较的方法,阐述民族危亡时,仁人志士要忙;接着深入一层,提出“天下太平了是否要忙”的问题。作者的可贵之处还在于能注意观点的辩证性。在强调“要忙”的一面后,又给出“要忙得适度”的告诫。而文末的小结,完整了结构,展示出作者行文技巧的成熟。

文章在引用林、周的材料上略有小疵,虽瑕不掩瑜,但积累材料、运用材料的准确性还是应注意的。

  【请你练笔】

1、周国平《智慧与人品》中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我相信,天才骨子里大都有一点自卑,成功的强者内心深处往往埋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请仔细揣摩划线句,联系自己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见识,以“感谢自卑”为题,分别用归纳法、演绎法进行说理设计,300字体左右。

2、“要想学习好,必须有个好头脑”,这个观点对吗?请用引申法写一段说理性文字,300字左右。

3、为“近墨者未必黑”设计一段假设说理的文字,300字左右。

4、有家公司高薪招聘营销员,试题是“请你想法尽可能多地把木梳卖给和尚,以十日为限。”绝大多数应聘者拂袖而去,最后只剩A、B、C三个人。

十日后,A对主考官说:“我跑了很多寺庙,也没卖出一把。好在下山途中,见一小和尚一边晒太阳,一边挠头皮,我赶紧递上一把木梳,小和尚用后,很满意,便买了一把。”B说:“我去了一座名山寺庙,看见香客的头发被风吹乱了,便对寺院住持说:‘香客们蓬头垢面,是对佛的大不敬,应在香案前放一把梳子供信男善女们使用。’住持认为有理,便采纳了我的意见。那座山共有十座庙,于是他买下了十把。”C说:“我来到一座古寺,见朝圣者络绎不绝,便对住持说:‘香客们对佛如此虔诚,宝刹应有所回赠,以资鼓励,我有一批木梳,你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作为赠品。住持大喜,立即买下1000把,并又和我签订了1000把的预购合同。”

结果三个人都被录取。不过三者的薪金因卖木梳的数量不同而各不相同。

上述材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据此用类比法设计一段300字左右的说理。

提示:想把木梳卖给和尚,乍一看,觉得这一想法十分荒唐可笑。和尚们个个是秃头,他们要木梳干什么?难怪“大多数应聘者”会“拂袖而去”的。但故事的结尾处却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有A、B、C三人却偏偏创造出了三个大小不等的奇迹,实在令人拍案称绝。仔细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答案却十分简单:运用智慧,讲究方法,迎难而上,就没有趟不过的河、翻不过的岭。


上一页  [1] [2] [3] [4] 


Tag:同步作文同步作文教学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同步作文
》《(苏教版)议论文写作专题指导——学会使用论证方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