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同步作文议论文之4——剪取材料,结构篇章(教案)» 正文

议论文之4——剪取材料,结构篇章(教案)

[10-21 00:03:42]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同步作文   阅读:68114

概要:议论文之4——剪取材料,结构篇章淮安市淮海中学备课组 【学习目标】学习剪取议论文材料的方法,结构篇章。 【教学过程】 一、导语(事例引导) 下面两个片段的观点是一样的,哪个更有说服力呢?为什么? [片断1]观点:成熟是善于认识自我、否定自我。 一个人无论想做什么,首先要认识自我。只有认识自我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改正自身的缺点,使自己有所提高。一个连自己都不能准确把握、正确认识的人,又怎能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他人?他无法掌握分辨是非的尺度,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这样的人又怎能说他成熟呢? [片段2]观点:成熟是善于认识自我,否定自我。 俗话说得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自我是明智的。我国宋代大文豪苏轼少年时博闻强识,聪颖过人,自己也以为学富五车,无人能敌,便写一对联悬于门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结果老邻居拿着一本书向他“请教”,他不由得大惊失色,书上他不认识的字比比皆是。苏轼意识到自己的狂妄与自负。从此,他虚心学习,刻苦攻读,并且把对联改为“立志识遍天下字,发愤读尽人间书。”反躬自省,敢于自我否定,让苏轼由轻狂少年变为成熟学子,也奠定了一代文豪

议论文之4——剪取材料,结构篇章(教案),标签:同步作文教学,http://www.88haoxue.com

议论文之4——剪取材料,结构篇章  

淮安市淮海中学备课组  

 【学习目标】学习剪取议论文材料的方法,结构篇章。   

【教学过程】   

一、导语(事例引导)   

下面两个片段的观点是一样的,哪个更有说服力呢?为什么?   

[片断1]观点:成熟是善于认识自我、否定自我。   

一个人无论想做什么,首先要认识自我。只有认识自我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改正自身的缺点,使自己有所提高。一个连自己都不能准确把握、正确认识的人,又怎能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他人?他无法掌握分辨是非的尺度,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这样的人又怎能说他成熟呢?                

   [片段2]观点:成熟是善于认识自我,否定自我。   

俗话说得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自我是明智的。我国宋代大文豪苏轼少年时博闻强识,聪颖过人,自己也以为学富五车,无人能敌,便写一对联悬于门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结果老邻居拿着一本书向他“请教”,他不由得大惊失色,书上他不认识的字比比皆是。苏轼意识到自己的狂妄与自负。从此,他虚心学习,刻苦攻读,并且把对联改为“立志识遍天下字,发愤读尽人间书。”反躬自省,敢于自我否定,让苏轼由轻狂少年变为成熟学子,也奠定了一代文豪的风范。可见成熟是善于认识自我、否定自我。    

比较后明确:论文既要“讲道理”,又要“摆事实”。有理无例,缺乏说服力(无例则无“力”)。我们虽然知道议论文要善于运用事例来证明论点,但很多同学在写作中还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事例并不少,但却难以支撑论点。有例仍无“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怎样恰当举例,让我们提出的观点令人信服,有说服力。   

二、分析原因,采取对策   

[片断一]观点:写作要勤于观察,勤于思考     

著名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就善于观察生活,提炼素材,写了大量的悲喜剧以及诗歌,终于成了不朽的艺术大师。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傍晚乘凉时发现苹果往地上掉,为什么不往天上掉?经过反复实践,终于得出了地球表面上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引力这一科学论断。   

问:上文所举的例子是否恰当?   

明确:不当,论据和观点所指范围不一致。举例论证,最重要的是注意论据和论点方向的一致性,所选事例必须与论点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看清观点所指的范围、方向后,所摆“事实”是否就能恰当证明观点呢?    

[片断二]观点:成熟是懂得关心、理解他人。   

钟子期能深解俞伯牙的琴声,理解他心中的苦与乐,因而成为了“知音”。子期死后,俞伯牙摔琴大哭:“我无子期,留琴何用?”足以见到他二人友谊之深,互相了解之深。春秋时期的管仲,曾经辅佐公子纠,后公子纠被灭,自己被牵连,好友鲍叔牙不但不“敬而远之”反而冒被杀危险,极力向桓公推荐管仲之才,于是才有了为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鲍叔牙是真正成熟的人。   

问:上面片段中的两个例子和观点所指的范围一致吗?   

明确:此处用了两个材料“知音”和“管鲍之交”来证明“成熟是懂得关理解他人”这一观点。但“知音”一例证明的是心有灵犀的友谊的可贵,已超出了“成熟”观点所指范围,不当,去掉。而第二个例子中似乎有关心、理解,但从表述来看又不明确。什么原因呢?让我们先来看看“管鲍之交”故事的具体内容!    

 管鲍之交   

    春秋时鲍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二人相知甚深。   

    他们俩人曾经合伙做生意,一样地出资出力,分利的时候,管仲总要多拿一些。别人都为鲍叔牙鸣不平,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贪财,只是他家里穷呀。   

    管仲几次帮鲍叔牙办事都没办好,三次做官都被撤职,别人都说管仲没有才干,鲍叔牙又出来替管仲说话:“这绝不是管仲没有才干,只是他没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机会而已。”   

      管仲和鲍叔牙参加作战时,每次冲锋都是鲍叔牙在前,而撤退时管仲总跑在前面,人们讥笑管仲贪生怕死。鲍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家里有老母亲需要奉送啊!   

   后来,鲍叔牙当了齐国公子小白的谋士,管仲为齐国另一个公子纠效力。两位公子在回国继承王位的争夺战中,管仲曾驱车拦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带,小白弯腰装死,骗过管仲,日夜驱车抢先赶回国内,继承了王位,称为齐桓公。公子纠失败被杀,管仲也成了阶下囚。   

     齐桓公登基后,要拜鲍叔牙为相,并欲杀管仲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坚决辞去相国之位,并指出管仲之才远胜于己,力荐齐桓公不计前嫌,用管仲为相。齐桓公于是重用管仲,果然如鲍叔牙所言,管仲的才华逐渐施展出来,终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贤能,却赞美鲍叔牙能知人、荐贤。    

诊断:材料剪取不当     

处方: 紧扣观点灵活剪裁    

这里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观点确定、材料选择完成后,如何“剪裁、整合材料”才能使你所选择的材料更恰当,更有力的地证明、支撑你的观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试着修改这个片段,让“管鲍之交”的故事能有力地支撑作者的观点“成熟是懂得关心、理解他人。”   

问:在“管鲍之交”的材料之中,哪些地方能体现鲍叔牙“关心 、理解”管仲呢?   

(1)    关心管仲生活出钱合伙做生意,当管仲自己多分利时,鲍叔理解他这么做是“家境贫寒”;   

(2)     管仲几次做官都被撤职,别人都说管仲没有才干,鲍叔牙理解他“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3)    一起作战,管仲总是冲锋在后,撤退在前,鲍叔理解他“放不下家中的老母”。   

思考1:这些“理解”是如何体现鲍叔牙“成熟”一面的?   

(1)管仲自己多分利,鲍叔牙不计较个人利益并替他说话;   

(2)管仲几次被撤职,别人都排挤非议他时,鲍叔牙不仅不随声附和,而且坚持自己的看法:管仲是有才之人;   

(3)管仲临阵逃跑,鲍叔牙不仅不告状并替他表白苦衷。   

[1] [2] [3]  下一页


Tag:同步作文同步作文教学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同步作文
》《议论文之4——剪取材料,结构篇章(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