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感悟不同,主要是因为我们面对事物产生的联想不同。下面我们来分析一组事例。2、对材料的多角度分析⑴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考历史时,有道题考某一事件的年代,他忘了,又想起曾在课桌上写了这一事件的年代,于是慢慢移动试卷,在移动试卷的过程中,他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快下考时,他大着胆子移开试卷,一看,没有,才恍然大悟:原来坐的是别人的课桌!失望之际,心情一下子倒觉轻松起来。①请你给他加几句结尾,表达对这件事的感悟。②该同学的结尾:“铃响了,虽然那一个空没有填,但我觉得没填比填了更好。”,作者对这件事的感受是深刻的。我们是否可从中悟出更具普遍性的道理呢?③“──得到某种东西的同时,不能失去比这更珍贵的东西。”如果不加这一句,只能使人感到,作为学生,应该遵守考场纪律,做人要光明正大等等。加了这一句,就会使人更领悟到:除了要注意自身的品德修养之外,在对待他人、社会、自然等方面,不也同样要懂得珍惜你拥有最珍贵的东西吗?⑵有个同学写道:“我默默地想,炊烟或许是灶前老母亲搓成的风筝线,牵着对游子的挂念;炊烟或许是灶前老母的诗篇,挥洒着写不完的挚爱情感。”①请对这段联想和感悟进行
作文《思维的深度》教案,标签:同步作文教学,http://www.88haoxue.com感悟不同,主要是因为我们面对事物产生的联想不同。下面我们来分析一组事例。
2、对材料的多角度分析
⑴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考历史时,有道题考某一事件的年代,他忘了,又想起曾在课桌上写了这一事件的年代,于是慢慢移动试卷,在移动试卷的过程中,他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快下考时,他大着胆子移开试卷,一看,没有,才恍然大悟:原来坐的是别人的课桌!失望之际,心情一下子倒觉轻松起来。
①请你给他加几句结尾,表达对这件事的感悟。
②该同学的结尾:“铃响了,虽然那一个空没有填,但我觉得没填比填了更好。”,作者对这件事的感受是深刻的。我们是否可从中悟出更具普遍性的道理呢?
③“──得到某种东西的同时,不能失去比这更珍贵的东西。”如果不加这一句,只能使人感到,作为学生,应该遵守考场纪律,做人要光明正大等等。加了这一句,就会使人更领悟到:除了要注意自身的品德修养之外,在对待他人、社会、自然等方面,不也同样要懂得珍惜你拥有最珍贵的东西吗?
⑵有个同学写道:“我默默地想,炊烟或许是灶前老母亲搓成的风筝线,牵着对游子的挂念;炊烟或许是灶前老母的诗篇,挥洒着写不完的挚爱情感。”
①请对这段联想和感悟进行评析。
②参考意见:作者由炊烟想到灶前老母,由老母想到游子,进而想到风筝线,──即景生情,景中悟理,赞颂了真挚而伟大的母爱。
⑶有个同学以《网》为题,写自己观察到一只小蜘蛛在墙角织网,不一会儿,一张天衣无缝的网展现在眼前。“我”带着一种好奇的心理试着将网捅破,没想到这一捅,小精灵又忙着补起来,不一会儿,蛛网又完整无缺了。“我”一连捅了好几次,都是如此。
①这个事例给你的联想是什么?
②作者由此感悟到:我们的生活不正如在织一张网吗?这张网,我们开始时并不知道有多大,也并不知道将收获到什么,但我们只有一个信念:把这张网织得完整、结实、精美。尽管我们会遭受到各种失败、打击,但我们仍有不灭的信念,永不停息地编织着自己的生活。
四、写作训练
一个美国人的儿子从幼儿园回来,拿出一只苹果问:“您知道苹果里藏着什么?”他不以为然地说:“除了果核还有什么?”儿子横刀一切,说:“看哪,里面有一颗星星!”果然,横切面中显出一个清晰的五星图案。美国人沉思了,他从来没这么切过,也从来就没有发现过这个奇妙的图案。
这则材料使你想到了什么?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议论文。要求思路清晰,有一定思维深度。
此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去探寻本质,关键之处是联想的广度和深度。
案例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变式比较发现思维角度、和思维深度对作文的影响,提高训练意识,并为理论总结作准备。
学生可对写作材料作初步讨论,以开拓思维空间。
作业布置
巩固作业:完成训练作文;选择一篇课外读物,看完一半后,推测后半部分内容,然后和原文对照。
预习作业:对照注释自读《滕王阁序》。
教后反思
上一篇:作文《探求事物的本质》教案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