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辅导2017届高三高考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师版)» 正文

2017届高三高考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师版)

[05-18 22:32:44]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考复习辅导   阅读:68471

概要: 参考答案:1、A (A 正确,曲桥、曲径、曲廊的设立正有此意,这体现了中国园林设计中自然随意的思想。B 曲折多少,并不是评判园林曲直设计好坏的原则,是否做到曲直有度,曲本直生才是评判园林曲直设计好坏的原则。豫园九曲桥是因为不理解这个原理生硬屈曲而成坏例,还有“不临水面”无“凌波之意”也是一个原因。C 曲桥、曲径、曲廊的设立并未失去了桥廊径原来的用意。 D 曲本直生的意思是曲本于直生,直是根本,在此基础上“随直曲折一下”,因此说曲是根本不对。)2、 D (“诗词、绘画、戏曲、园林,各门艺术的原理是完全相同的,规则、手段亦多相近” 不对,它们只是相通,而非相同,更不是“完全相同”)3、网师园东部的失误:没有考虑到全园的整体布局,做到因地制

2017届高三高考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师版),标签:高考复习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参考答案:1、A (A 正确,曲桥、曲径、曲廊的设立正有此意,这体现了中国园林设计中自然随意的思想。B  曲折多少,并不是评判园林曲直设计好坏的原则,是否做到曲直有度,曲本直生才是评判园林曲直设计好坏的原则。豫园九曲桥是因为不理解这个原理生硬屈曲而成坏例,还有“不临水面”无“凌波之意”也是一个原因。C  曲桥、曲径、曲廊的设立并未失去了桥廊径原来的用意。 D 曲本直生的意思是曲本于直生,直是根本,在此基础上“随直曲折一下”,因此说曲是根本不对。)

2、 D (“诗词、绘画、戏曲、园林,各门艺术的原理是完全相同的,规则、手段亦多相近” 不对,它们只是相通,而非相同,更不是“完全相同”)

3、网师园东部的失误:没有考虑到全园的整体布局,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网师园原是以水为中心,但新建的东部没有水了,失去原来以水为中心的特点。

4、造园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各臻其妙(做到得体),重在巧妙运用规律,可以有各种方法、原则,但不能形成一种程式、规定,否则造出的园子就会没有特点。

(二)  整体巩固提高

第二部分

教学要点:

通过练习总结论述类文本的答题技巧.

教学过程:

一、学生练习

(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诗与直觉        朱光潜

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

    诗的“见”必为“直觉”。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为B”公式表示出来。认识A为B,便是知觉A,便是把所觉对象A归纳到一个概念B里去。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无意义,必须与B、C等发生关系才有意义。我们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须把A当作一块踏脚石,跳到与A有关系的事物B、C等等上去。但是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

    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崔颢的《长干曲》,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这番话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但是在用思考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思想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灵感亦并无神秘之处,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

    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须有“整一”,实在有一个深埋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本文有删改)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从事物间的联系中概括出来的意义,都不属于“直觉”。

    B、“知觉”可用“A为B”的公式表示,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没有意义。

    C、“‘直觉的知’的内容”的获得并非易事,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

    D、灵感就如同禅家所说的“悟”一样,常常突现于眼前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Tag:高考复习辅导高考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复习辅导
》《2017届高三高考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师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