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辅导2017届高三高考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师版)» 正文

2017届高三高考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师版)

[05-18 22:32:44]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考复习辅导   阅读:68471

概要: E、在古典派学者看来,“独立自足的境界”应当包含在艺术须有的“整一”之中。13、下面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 (3分) A、在欣赏《诗经·蒹葭》时,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 B、在欣赏曹操《观沧海》时,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 C、在欣赏杜甫《望岳》时,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 D、在欣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14、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4分)15、“见”升华为“诗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4分)二、师讲解并作答题指导:参考答案:12.C、D(C项信息来源于第2段,“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与文中“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不符;D项“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与原文第4段中的灵感是“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

2017届高三高考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师版),标签:高考复习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E、在古典派学者看来,“独立自足的境界”应当包含在艺术须有的“整一”之中。

13、下面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    (3分)

    A、在欣赏《诗经·蒹葭》时,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

    B、在欣赏曹操《观沧海》时,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

    C、在欣赏杜甫《望岳》时,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

    D、在欣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

14、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4分)

15、“见”升华为“诗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4分)

二、师讲解并作答题指导:

参考答案:12.C、D(C项信息来源于第2段,“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与文中“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不符;D项“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与原文第4段中的灵感是“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相悖。评分标准:多选、错选的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

13.C(判断此题主要来自第3段内容。A项“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B项的“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D项的“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都属于“名理的知”。

14.本题考查考生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时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句子的含义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B、C。

这种说法不正确。在“诗的境界”中,思考与联想必不可少;通过思考与联想,“直觉的知”可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也可酿成“直觉的知”。(主要信息来自于第4、5两段。)

15.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

①由“见”到“直觉”,并依靠“直觉”发现“诗的境界”;

②处理好“直觉的知”与“名理的知”的关系,二者不能同时进行;

③重视“灵感”在“诗的境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④强调“独立自足的意象”在“诗的境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高考对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科技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考查。由于内容覆盖面宽、思维量大、能力要求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许多考生往往抓不住要点,分不出条理,理不清关系,因此感到阅读的难度较大,得分普遍较低。其实,只要能够掌握高考题的命题特点,运用有效的解题方法,有针对性地适量训练,在短期内是能够收到明显效果的

命题特点

(1)选用材料的新颖性

高考选用的材料,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具有鲜明的新颖性。对于议论性的社会科学类文章,先要提取其观点,然后弄清楚材料与观点、论证方法与结构等关系,进而才能全面处理信息。

(2)设置选项的迷惑性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高考队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都要落在语言上,因此高考题设置选项,往往具有迷惑性,善于识破选项陷阱,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以下八大对应关系上。

①部分与整体。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

②主观与客观。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

③原因与结果。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④主要与次要。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⑤肯定与否定。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⑥已然与未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

⑦偶然、可然与必然。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然说成往往,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然的存在,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⑧有与无。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三、巩固练习

趋时——周易的大智慧

曲庆彪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拥有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失去的是时间,而我们用以度量生命行程的时间又是怎样与环境、态势、机运等结合在一起从而左右了人的命运和社会历史进程?

包裹在卜筮大氅下的哲学典籍《周易》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周易》中每一卦都是虚拟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境遇的发展过程,每一爻都象征着事物初萌、发展、跃升、成熟和盛极而返、带着新质向原点回归的不同阶段。六十四卦对“时”的阐释各有侧重,但都紧扣一个“时”字,充分体现着《周易·系辞》中“变通趋时”的要义。

《周易》中所论及的“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时间的延续,应理解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方向,以及达到某一关节点时境况综合的抽象。时间与氛围、环境、态势、机会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与人生命运息息相关的概念,如时机、时效、时势、时宜等等。这些概念里蕴含着时间的推移、时势的演化、时境的变迁和时中的把握。

趋时,就是对时势的认识,对时机的把握,对时变的感受,对时行的觉悟。“时”不是死的,而是活的。“趋”同样要灵活,要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通常,人们处理事物的方式有两种:去探求,去把握,叫顺之;被动适应,叫由之。由之不是不好,得看什么时候,分什么事情。我们还是要强调“趋”的主动性、自觉性,也强调要作为有心人,培养自己对“时”的感觉,通过积累和凝聚,让这种感觉成为随天、随机、随心、随时可“趋”的悟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Tag:高考复习辅导高考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复习辅导
》《2017届高三高考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师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