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文言虚词

[03-19 08:18:54]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考文言文复习   阅读:68651

概要: 这样,通过词性梳理用法,就使繁多的虚词用法有了头绪。二、明晰概念,答合所问 高考题干设问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那么“意义”和“用法”分别指的是什么呢?虚词的意义主要指它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大部分助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有对应的词语,只有极少数助词在文言中起一些结构上的作用,现代汉语中不用,没有意义。虚词的用法主要指是什么词性、什么成分或在表情达意上起了什么作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无法分开讲的,因为虚词的意义是由它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我们以“其”字为例加以分析。 (1)念悲其远也。(代词,作“悲”的宾语,相当于“她”) (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代词,,作“贤”的领属定语,译作“他们的”) (3)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代词,作“名位”的定语,相当于“我的”) (4)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代词,相当于“那些”) (5)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相当于“其中”) (6)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副词,表示揣度语气,相当于“大概”) (7)尽吾志也而不

文言虚词,标签:文言文复习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这样,通过词性梳理用法,就使繁多的虚词用法有了头绪。

二、明晰概念,答合所问

    高考题干设问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那么“意义”和“用法”分别指的是什么呢?虚词的意义主要指它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大部分助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有对应的词语,只有极少数助词在文言中起一些结构上的作用,现代汉语中不用,没有意义。虚词的用法主要指是什么词性、什么成分或在表情达意上起了什么作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无法分开讲的,因为虚词的意义是由它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我们以“其”字为例加以分析。

    (1)念悲其远也。(代词,作“悲”的宾语,相当于“她”)

    (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代词,,作“贤”的领属定语,译作“他们的”)

    (3)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代词,作“名位”的定语,相当于“我的”)

    (4)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代词,相当于“那些”)

    (5)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相当于“其中”)

    (6)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副词,表示揣度语气,相当于“大概”)

    (7)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副词,表示反话语气,相当于“难道”)

    (8)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副词,表示婉商、希望的语气,可译作“还是”,有时也可以译作“希望”,如《与妻书》中的“汝其勿悲”的“其”)

    (9)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副词,表示命令,可译作“应该”、“一定”等)

    (10)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助词,无意义)

三、牢记典型,辨析易混

    近5年高考虚词题的题干设问完全一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问得真是恰到好处!虚词的用法灵活多变,甚至变幻莫测,出题者巧妙地从对比角度设题,降低了难度,而又切合虚词本身的特点。从这里,我们也得到有益的启示,复习阶段要把虚词易混用法一一辨析清楚,这正是要考的出题点。如“而”字,作连词时,可表示转折、并列、承接、修饰、假设等关系,极易混淆,平时要有针对性地区分,把课本中最典型的例句深深刻在你的脑子里,作为对比的模本。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觉今是而昨非。

辨析:两个“而”字毫无疑问都是连词,第(1)句表转折关系,第(2)句同学也许会脱口而出:“表转折。”其实不然,“今是”不一定意味着“昨非”,两者之间无转折的意思,因此是并列关系。

    (3)灭滑而还。

    (4)时矫首而遐观。

辨析:第(3)句“而”表承接,一目了然,第(4)句就有疑惑,好像也是表承接的连词吧?承接有时间上的,有逻辑上的。第(3)句属前一种情况,“灭滑”先发生,接着“还”这个行为发生;而“矫首”是伴随着“遐观”,表示“遐观”的方式,所以应是修饰关系。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6)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辨析:这两个“而”字,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使”。同学仔细观察一下,找找规律,就会发现,它们的位置很特别,都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把这两个例句牢牢记住,考试时就不难辨别了。

四、总结技巧,理性上升

    虚词的学习重在理解,不要一味地死记硬背,题海无边,回头是岸,边做题,边总结一些技巧,可得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1.推断语境

    虚词用法繁杂多变,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如“之”字称代内容就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对“之”字所指内容进行确定。再如“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一句里有两个“之”:前“之”用在“垄上”之前,作动词,是“到”的意思;后“之”用在“久”后,凑足音节,无实际意义。

    2.关照全句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作用或表语气,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之”字。

    (1)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辨析:第(1)句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2)句作定语后置的标志。这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没有现代汉语词汇对译,只能从语法作用上把握。

    3.观察句位

    虚词在句中位置不同就起不同作用,我们要对虚词在句子结构中的位置,作规律性的分析掌握,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如:

    (1)其李将军之谓乎?(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大概”)

    (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语气副词,表反问,相当于“难道”)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

    (3)秦王恐其破壁。(代蔺相如)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语气副词,表祈使,一定)

    4.分析搭配

    虚词跟其他句子成分的搭配关系,也决定了它的用法,比如有虚词“以”的四个句子:

    (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属予作文以记之。

    (4)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5)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以”字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字的后面是名词,“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由此可知,题中(1)、(4)两句是介词,用于名词之前,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但一用在身份前,一用在工具前,意义不同;(5)“以”后省略宾语“之”,仍是介词。②、③同为连词,都是用于动词之前,用法意义相同,连词,表目的,相当于“用来”、“来”。

    5.代入检验

将判断出来的意义、用法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判断不准。


上一页  [1] [2] 


Tag: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文言文复习
》《文言虚词》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