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文言文复习高中教材文言实词例析» 正文

高中教材文言实词例析

[02-27 21:36:0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考文言文复习   阅读:68440

概要:(2)上,上位。如: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蔺相如列传》)108.再本义是两次、第二次,数量词。(1)表基数,意为“两”“两次”。如:A.问者爇香于鼎,再拜。(《促织》,再拜:拜两拜。)B.秦击赵者再。(《六国论》)(2)表序数,意为“第二次”。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109.造本义是到、到……去。(1)动词①到,到(某地)去。如:径造庐访成。(《促织》)②制定。如: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列传》,造为宪令:制定国家法令。)110.知本义是知道、了解。(1)动词①了解,懂得,明白,感到。如:A.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为“明白”“有知识”。)C.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勾践灭吴》)②主持,管理。如:A.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B.子产其将知政矣。(《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大概将要主持政事了。(2)形容词,通“智”,意为“聪明”“有智慧”。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前四个“知”意为“知道”“懂得”,后一个“知”通假。)1

高中教材文言实词例析,标签:文言文复习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2)上,上位。如: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108.再本义是两次、第二次,数量词。

  (1)表基数,意为“两”“两次”。如:

  A.问者爇香于鼎,再拜。(《促织》,再拜:拜两拜。)

  B.秦击赵者再。(《六国论》)

  (2)表序数,意为“第二次”。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109.造本义是到、到……去。

  (1)动词

  ①到,到(某地)去。如:径造庐访成。(《促织》)

  ②制定。如: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列传》,造为宪令:制定国家法令。)

  110.知本义是知道、了解。

  (1)动词

  ①了解,懂得,明白,感到。如:

  A.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为“明白”“有知识”。)

  C.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勾践灭吴》)

  ②主持,管理。如:

  A.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B.子产其将知政矣。(《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大概将要主持政事了。

  (2)形容词,通“智”,意为“聪明”“有智慧”。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前四个“知”意为“知道”“懂得”,后一个“知”通假。)

  111.致本义是送到。用作动词:

  (1)表达。如:……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战》)

  (2)招徕,引来。如: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3)到,到达。如: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劝学》)

  (4)得到。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5)“致政”即“辞官”“卸职”。如: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矣。(《柳毅传》)

  附虚词用法:

  副词,表程度高,可译为“尽”“极”。如成语“专心致志”。

  112.质本义是用东西作抵押。

  (1)名词

  ①人质。如: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②通“贽”,指礼物。如: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③同“櫍”“锧”,一种刑具。如: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动词,意为“询问(道理)”“提出问题”。如: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

  113.治本义是一条河的名称。假借为其它用法和含义:

  (1)动词

  ①治理。如:而圣君治国……(《屈原列传》)

  ②对付。如:同心一意,共治曹操。(《赤壁之战》)

  ③泛指处理,进行某项工作,可视情况来译。如: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可译为“训练”“整治”。)

  (2)形容词,与“乱”相对,特指国家治理得好,社会安定。如:齐国大治。(《战国策•齐策》)

  114.诸本义是众、许多。

  主要假借为虚词。附虚词用法:

  兼词,有两种情况:

  (1)代词兼介词,相当于“之于”。“之”指前面动词的宾语,可视情况来译;“于”介绍出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或对象,可译为“在”“到”“向”“给”等。如:

  A.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献诸抚军:把这头促织献给抚军。)

  B.穆公访诸蹇叔。(《殽之战》,访诸蹇叔:向蹇叔征询这此出兵的意见。)

  (2)代词兼助词,用在句末,相当于“之乎”。“之”指前面动词的宾语,可视情况来译;“乎”表感叹或疑问语气,可译为“吧”“呢”“吗”等。如:

  A.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有诸:有这事吗?)

  B.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齐桓晋文之事》)

  115.贼本义是害。用作名词:

  (1)害,祸害。如: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论积贮疏》)

  (2)敌人,犯上作乱。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

  (3)偷窃的人。如:忍能对面为盗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16.族本义是箭头,这个意义后写作“镞”。

  (1)名词

  ①家族。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②类,辈。如: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师说》,之族:这些人。)

  (2)原为一种刑罚,指诛杀三族或九族,后用作动词,意为“灭族”“灭亡”。如: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117.卒本义是士兵。如: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还可作动词用:

  ①古代称诸侯士大夫的死,又称年老寿终,后又为“死”的通称。可译为“死”“死亡”。如: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

  ②完成,到……为止。如:

  A.供养卒大恩。(《孔雀东南飞》)

  B.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

  附虚词用法:

  (1)副词,表终竟,可译为“终于”“最终”。如:卒相与欢,为刎劲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2)通“猝”,副词,表突然或急速,可译为“急促”“立即”“突然”。如:

  A.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B.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苛刺秦王》)

  118.走本义是跑。如:两兔傍地走。(《木兰诗》)

  用作动词:

  (1)奔向,逃跑。如:从华容道走。(《赤壁之战》)

  (2)投奔。如: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119.左本义是左手。

  (1)名词

  ①左边。如:鲁直居左。(《核舟记》)

  ②和“右”连用构成“左右”,指在傍侍候的近侍近臣。如:左右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尊位。因古代车骑、席位以左(东)为尊,以右为下。如:公子从车骑,虚左,自引夷门侯生。(《信陵君窃符救赵》)

  (2)古代官位以右为尊,以左为下,“左”与“迁”连用构成“左迁”,作动词,意为“降职”“贬官”。如:远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序》)

  120.坐本义是跪坐。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叫作“坐”。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1)动词www.88haoxue.com(www.88haoxue.com)

  ①坐守,不动。如成语“坐享其成”“坐以待毙”。

  ②犯罪,定罪。如:

  A.坐法去官。(《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犯罪违法,被免去官职

  B.犯法不坐。(仲长统《昌言•损益》)——犯了法不定罪。

  (2)名词,同“座”,意为“座位”。如: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

  附虚词用法:

  连词,一说介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Tag: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文言文复习
》《高中教材文言实词例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