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文言文复习高中教材文言实词例析» 正文

高中教材文言实词例析

[02-27 21:36:0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考文言文复习   阅读:68440

概要:(1)读zēng,名词。指与自己相隔两代的家属。如曾祖、曾孙。(2)通“层”,意为“重叠”。如:荡胸生曾云,决眥入归鸟。(杜甫《望岳》)附虚词用法:副词,起加强或延缓语气作用。有两种情况:(1)表过去发生过,可译为“曾经”。如:A.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B.……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表出乎意料,或已达到某种极限,可译为“竟(然)”“还”等。如:A.曾不若霜妻弱子。(《愚公移山》)B.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12.乘本义是登高。如:乘鄂渚而反顾兮……(《涉江》)(1)用作动词①乘坐(船、车),驾(车)。如:A.独与迈乘小舟……(《石钟山记》)B.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赤壁之战》)②趁着,凭借。如成语“乘虚而入”。(2)用作名词,读shèng,指兵车。如:公与之乘。(《曹刿论战》)(3)用作量词,读shèng,辆。如:然而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万乘”原指“一万辆(兵车)”,后在文言中常用来比喻天子的地位和权势。)(4)用作数词,意为“四”(古代一辆兵车配备四匹马,因以引申为“四”。)如

高中教材文言实词例析,标签:文言文复习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1)读zēng,名词。指与自己相隔两代的家属。如曾祖、曾孙。

  (2)通“层”,意为“重叠”。如:荡胸生曾云,决眥入归鸟。(杜甫《望岳》)

  附虚词用法:

  副词,起加强或延缓语气作用。有两种情况:

  (1)表过去发生过,可译为“曾经”。如:

  A.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B.……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表出乎意料,或已达到某种极限,可译为“竟(然)”“还”等。如:

  A.曾不若霜妻弱子。(《愚公移山》)

  B.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12.乘本义是登高。如:乘鄂渚而反顾兮……(《涉江》)

  (1)用作动词

  ①乘坐(船、车),驾(车)。如:

  A.独与迈乘小舟……(《石钟山记》)

  B.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赤壁之战》)

  ②趁着,凭借。如成语“乘虚而入”。

  (2)用作名词,读shèng,指兵车。如: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3)用作量词,读shèng,辆。如:然而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万乘”原指“一万辆(兵车)”,后在文言中常用来比喻天子的地位和权势。)

  (4)用作数词,意为“四”(古代一辆兵车配备四匹马,因以引申为“四”。)如:以乘韦(四张牛皮)先牛十二犒师。(《左传•崤之战》,乘韦,四张牛皮。)

  13.诚本义指说话诚实、不虚伪。词义扩大,引申为“诚实”“真诚”,形容词。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附虚词用法:

  副词。有两种情况:

  (1)表确凿语气,可译为“确实”“的确”“实在”等。如: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果真”“如果确实”等。如: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必矣。(《赤壁之战》)

  14.除本义指宫殿的台阶。用作动词:

  (1)拜官,授职,任命。如:除臣洗(xián)马。(《陈情表》)

  (2)消除,除掉。如: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3)整治,整理。如: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15.辞本义是诉讼的供词、口供。

  (1)用作名词

  ①言词、词句、语言。如:其辞微……(《屈原列传》)

  ②托辞、借口。如:动以朝廷为辞。(《赤壁之战》)

  ③命令。如: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④古代一种诗体,与“赋”同类。如:楚辞,《归去来兮辞》。

  (2)用作动词

  ①推托,推辞,不接受。如“不辞辛劳”。又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告别、告辞、辞别、离开,如:

  A.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告辞。)

  B.我从去年辞帝京……(《琵琶行》,离开。)

  16.从本义是跟随。

  (1)动词

  ①跟随,跟着,跟从。如:

  A.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B.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C.乘牛车,从吏卒。(《赤壁之战》,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使……跟从”“(后面)跟着”。)

  ②顺从、听从。如:臣从其计。(《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傍着、挨着。如: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④参加、参与。如“从政”。

  (2)通“纵”,特指“合纵”,战国时指南北六国联合抗秦。如:

  A.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作名词,合纵的盟约。)

  B.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作动词,结盟。)

  附虚词用法:

  用作介词。表方向、地点、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译为“由”“自从”“在”等。如: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17.殆本义是危险,形容词。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附虚词用法:

  副词,有两种情况:

  ①表推测或不肯定,可译为“大概”“也许”“恐怕”等。如:

  A.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记》)

  B.殆与余同。(《石钟山记》)

  ②表接近,相差很少,可译为“将近”“几乎”“差不多”等。如:

  A.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B.进退不由,殆例送死。(《〈指难录〉后序》)

  18.当本义是(两者)相抵。

  (1)读dàng,动词。

  ①抵、相抵。如:以一仪而当汉中地……(《屈原列传》)

  ②当作,算是。如成语“安步当车”。

  (2)读dāng,动词。

  ①抵挡、抵御、阻挡。如:

  A.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②占着、立着。如:有大石当中流。(《石钟山记》,立着。)

  ③应当、应该。如: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掌管,主持。如:当室者死,三年释其征。(《勾践灭吴》)——家中嫡长子死了,免除他家中的征税三年。

  (3)读dàng,形容词,意为“恰当”“适合”。如:惴惴恐不当意。(《促织》)

  附虚词用法:

  读dāng,用作虚词,有两种情况:

  (1)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位,可译为“在”“对”“向着”等,如: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望》)

  B.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鸿门宴》,译为“在”。)

  (2)副词,表肯定或推断,可译为“就”“必定”“大概”等,如:

  A.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就。)

  B.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出师表》,必定。)

  C.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石钟山记》,大概。)

  19.道本义是道路。如成语“任重道远”。

  (1)用作名词

  ①道理、真理、规律。如: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道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Tag: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文言文复习
》《高中教材文言实词例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