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现代文阅读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备考方略[通用]» 正文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备考方略[通用]

[12-02 20:49:04]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考现代文阅读   阅读:68739

概要: 十二、断章取义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铜奔马正名》第2题,题目是要求考生找出不用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作为这个题答案的C项是这样表述的:“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这句话在原文中是可以找到的,且就在集中阐述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原因的一段,可为什么不对呢?因为原文中这句话的后面还有这样一句话:“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这句话和前面选项的那句话合起来才能作为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的依据。十三、偷换概念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铜奔马正名》第3题的A项“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就是偷换概念,原文的表述是“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古诗文中的“燕”并非现在人们说的“燕子”,两者不是同一概念。由此看来,我们在解答试题时,对文中尤其是选项中出现的重要概念要予以特别的关注,力求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辨别真伪,作出正确判断。3.无中生有(三)解答科技文、社科文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 一、筛选的要诀筛选能力,指能够从阅读材料中选择出重要信息的能力。平常阅读,往往择要筛选材料所传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备考方略[通用],标签:现代文阅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十二、断章取义

  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铜奔马正名》第2题,题目是要求考生找出不用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作为这个题答案的C项是这样表述的:“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这句话在原文中是可以找到的,且就在集中阐述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原因的一段,可为什么不对呢?因为原文中这句话的后面还有这样一句话:“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这句话和前面选项的那句话合起来才能作为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的依据。

  十三、偷换概念

  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铜奔马正名》第3题的A项“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就是偷换概念,原文的表述是“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古诗文中的“燕”并非现在人们说的“燕子”,两者不是同一概念。由此看来,我们在解答试题时,对文中尤其是选项中出现的重要概念要予以特别的关注,力求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辨别真伪,作出正确判断。

3.无中生有

(三)解答科技文、社科文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

一、筛选的要诀

筛选能力,指能够从阅读材料中选择出重要信息的能力。平常阅读,往往择要筛选材料所传输的信息。高考在解答选择题时,则依据题干的要求,判断命题者所列的从文中筛选出的信息选项的正误。

筛选信息,特别要注意筛选的依据。筛选的依据主要是筛选的目的和阅读的文本。

1.筛选的目的。

筛选的目的主要在题干中体现出来。                                          

例如,1999年全国高考题第18题的题干为“按照传统的看法,下列对动物冬眠时心脏工作原理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这就规定了筛选的目的。为了准确地把握筛选的目的,对于题干,要注意推敲,切不可马虎从事。此题干中有三个要点:①“对动物冬眠时心脏工作原理的解说”,尤其是“原理”;②“按照传统的看法”;③“符合文意”。

2.阅读的文本。

⑴依据题意,框定文本。

筛选信息时,要仔细推敲题目,准确把握题意,大体框定相关的阅读语区。例如,从《<物种起源>导言》中筛选出“作者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获得的两点认识”,题目规定:A.是“两点认识”;B.认识“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获得”。那么,相关的阅读语区为文章倒数第二段。

    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这是筛选的关键。有时可以找到几处原文,但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有时筛选出的几处原文又可以互相补充。要仔细分析比较。

⑵对照文本,确定选项。

去伪存真,排除干扰项。所谓“伪”,或无中生有,或故意疏漏,或歪曲事实,或张冠李戴。试题可能会有意设置一些“伪”项,即干扰项。这就要求考生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采取对比、辨异等方法,把信息辨别、区分开来,即去伪存真,提炼出所需信息。

二、推断的要领

  推断,就是由已知的判断(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结论)。高考的科技文和社科文的推断题,其前提出自文中,结论则往往在文外。

  1.牢固掌握推断成立的依据。

考生解答推断题,重在分析推断能否成立,也就是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是否合乎常理。

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第10题(原文见“典例精选”《沙尘暴》)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C.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在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

  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造大自然。

其题干为“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其选项C为“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在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其前提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其结论是“人类也就完全在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这一推断能够成立。其选项A为“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前提与结论是强加因果关系,此推断不能成立。

2.准确掌握推断不能成立的原因

高考推断题推断不能成立的具体原因:

⑴     推断以偏概全。

例如,“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这只是部分现象,“被人类所利用”则是对全体的断定,这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⑵推断混淆不同语气。

“或然”“必然”不分。有时,如果使用或然语气的限制语——如,“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推断可能成立,因为使用了表示必然语气的限制语——如,“一定”“必定”“肯定”——导致推断不能成立。有时则是相反。例如,“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若改为“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在其他地区可能被人类所利用”,改为或然语气,限制区域,则能成立。

⑶推断不合常理。

例如,上一题的选项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不可能“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⑷推断与原文相悖。

例如,上一题的选项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造大自然。”文本引用歌德的名言 “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意在强调“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加剧了沙尘暴,又在警醒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而选项的前提却歪曲理解了原文,推断自然也就同原文相悖。

总之,信息的推断不是凭空进行的,只有充分理解并把握文章内容,同时明了命题人设置选项的陷阱,破译了干扰的“密码”,才能对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趋势作出理性的推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高考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现代文阅读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备考方略[通用]》相关文章